问题 问答题

选做题Ⅱ:
材料 1
大家一致同意,萨达姆是个血腥的独裁者和罪孽深重之人。但是,很少有人希望美国公开打击这个人,以此来证明谁是世界的主人。任何人都不希望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领袖。与 1991年不同,目前的形势变了。当时,美国确定得到了世界上各种主要力量,包括苏联在内的支持。1990-1991年期间多极世界逐渐由单极世界所代替,美国成了唯一的一极。在许多事情上都表现出了美国作为世界霸主的角色,它常常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国家。
——摘自(1998年2月26日)俄罗斯《消息报》的文章《伊拉克在全世界加强了反荚行动》
材料 2
冷战时代的两极世界已经让位于目前正在形成的一种多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美国是一支主要力量,但是,其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中国的作用日益扩大。
——摘自英国(1997年12月8日)《金融时报》的文章《北京的作用日益扩大》
材料 3
俄罗斯阻止美国对伊拉克动用武力的外交努力获得成功后,俄罗斯的专家们对此评价说:“俄罗斯外交已探索出自己的道路。”也就是说,从俄罗斯前外长科济列夫以欧荚为主的外交到普里马科夫外长重视国家利益的全方位外交的转变,终于有了成果。莫斯科的学者甚至说:“我们已看到了美国一极统治终结的开始。”
俄罗斯主张推进世界多极化。所谓“多极”是指美国和欧洲、日本、中国,还有俄罗斯自己。当然,俄罗斯也意识到它只不过是富有战略核武器和天然资源的那一“极”,如果没有美国占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贷款,它的经济就不能进入正轨。
——摘自日本(1998年2月28日)《朝日新闻》的文章《述评:俄罗斯力图建立多极化世界秩序》
材料4
由于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调停成功,美国不得不暂时放弃对伊拉克实施空中打击。美国被迫接受了并不如意的国际社会现实。今后,美国打算凭借武力继续对伊拉克进行遏制,然而,军事行动的效果却是个未知数。在军事和经济上拥有绝对优势的美国,为了在冷战后的地区安全问题上发挥领导作用,不得不采取新的外交战略。
克林顿总统在对伊拉克的问题上曾感到迷茫。当然,美 国政府也有人对空中打击的效果持怀疑态度。美国并没有完全掌握有关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储藏地点的情报,与此同时,国防部长科恩也曾表示:“不可对空中打击寄予太大希望。”美国口口声声要对伊拉克动武,但在行动上却无法自信地作出决断,这充分暴露出美国“一极统治”的脆弱性。
在当今世界,美国的发言权还没有强大到“一呼百应”的地步,美国的呼声并不能简单地代表国际社会的共识。在这场危机中,俄罗斯和中国始终反对对伊拉克动武。曾在海湾战争中协助过美国的阿拉伯国家,也采取了消极的态度。
今后,伊拉克推翻现有协议的可能性并未排除。安南秘书长除了协议文件以外,并不具备其他具有强制力的手段。作为国际机构的负责人,安南所能做的一切是有限的。在现阶段,我们还不能断定安南是胜者。
——摘自(1998年2月25日)《日本经济新闻》的文章《伊拉克危机暴露出美国“一极统治”的脆弱性》
请回答
(1)材料1中说“与1991年不同,目前的形势变了。”结合材料1~4,说明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结合材料1~4,说明美国为什么“被迫接受了并不如意的国际社会现实”。
(3)结合材料1~4,说明联合国在当今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答案

参考答案:选做题Ⅱ:
(1)国际形势的变化主要是“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欧洲、日本、中国、俄罗斯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美国虽然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其主宰国际事务的能力在不断减弱。
(2)美国之所以被迫接受并不如意的国际社会现实,一是因为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美国的国际地位相对下降;二是因为以政治方式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已经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包括美国盟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反对对伊拉克动武;三是因为美国长期推行霸权主义战略,实力遭到很大削弱,在国际社会强烈反对的情况下,美国不敢贸然对伊拉克动武。
(3)在当前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的国际社会中,联合国的地位有了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它在维护世界和平、解决国际危机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联合国要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将受到许多方面的制约和影响。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从沙龙到小屋

张炜

这次从中法文化年的“巴黎图书沙龙”离开,受马赛大学汉学家杜特莱先生邀请,与莫言一起去了南方。大学的学术活动安排不紧,这正好与巴黎的情形相反。我以前来法国时,只在巴黎和里昂、里尔几个地方转过,并未深入美丽的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这里的清新自然与繁闹的巴黎相比,真是另一个天地。有过几天的图书沙龙上的经历,南方让人产生大舒一口气的感觉。

我在这二十年的时间里断断续续参加过一些“国际文学活动”,邀请方大半是文学出版界和其他文化机构。即便在美好的交流中我也没有感觉到多少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在西方,作家与出版者、出版者与读者之间早就是卖方和买方的关系。

杰出的作家迅速被市场接纳的机会少而又少,偶有接纳也不会让其幸福个半死。像我的朋友一样,他们在任何情形下都是平静的,市场只是他们的目击物。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上,杰出的作家在世界范围内都会是“异类”和“陌生人”,所以当一个民族的作家寄希望于另一个民族时,常常就会发生一些最无聊最幼稚的事情。世界上也许再也没有比让文学“走向世界”的呼号更可悲可笑了。文学是心灵的激越和沉寂之物,是一部分人的生命冥思,有许多时候其境界和情致是难以言喻的,又怎么会变成体育赛事那么简便和易于操作?

在文学商品之河里,如果是出奇的下流与尖叫,也许一夜之间就会“走向世界“。

如果不是,如果哪怕稍稍含有一点真正的个性与美,那么就要极有可能等到“一千零一夜”。

但在所有的夜晚里,写作只是作家本人的粮食和茶。他们不会大胆奢望自己的劳动会成为一个民族的粮食和茶,甚至连小点心都不是。但这仍然不会使写作者绝望,仍然会使他们感到幸福。然而也仅仅是拥有这种幸福的人,才有可能给未来和人类提供一点食品。

美丽的普罗旺斯效野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有不绝的绿色,起伏的山岭,有每个春天都适时而至的花团锦簇。但这会儿在我眼里最美的,是隐于山野的一幢幢小屋——它们大半很小,小到了不经指点就会忽略的地步。可是啊,这些小屋一旦被指认就会让人怦然心动,就会发出奇异的光。

山坡上,丛林中,偶有褐色黄色的石屋,一问,是画家塞尚、毕加索、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故居。除了毕加索的居所是大的,其余都不太起眼。如今它们沉默地诉说,潜隐地炫耀,质朴地光荣。这些远离尘嚣的居所使他们在当年尽可能地保护了自己的生命力,伸长了对于整个世界的悟想,创造了无比伦比的思想和艺术。

这样的小屋多么适合享用自己的粮食和茶。塞尚当年怀着一个理想,从外省到了热闹的艺术之都巴黎。但他的作品从来也没有挤进过官方沙龙。40岁上,塞尚干脆回到了南方,住进了这样的小屋之中。从此,那些闹市的浮华、可疑的潮流、追逐与攀附,更有不被人欣赏的寂寞与苦境,统统被驱到了天外。它们一起消逝了。

伟大的塞尚,今天我们从巴黎的图书沙龙跑出来,站在春风里注视你的小屋,竟忘记了你是一个享誉世界的人。

小题1:结合原文,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为什么说“写作只是作家本人的粮食和茶”?

答:                                                               

(2)“这些远离尘尘嚣的居所使他们在当年尽可能地保护了自己的生命力”中“生命力”指的是什么?

答: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即便在美好的交流中我也没有感受到多少真正意义上的‘文学’”?

答:                                                               

小题3:“世界上也许再没有比让文学‘走向世界’的呼号更可悲可笑的了。”请分析“可悲”与“可笑”的含义。

答: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的文学主张。

答: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