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0分)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辞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节选自钟嵘《〈诗品〉序》) 小题2:《诗品》与刘勰的《 》均为齐梁时的文学批评名著。《诗大序》中将赋、比、兴与 合称为“六义”。(2分) 小题3:选段最后一句话强调了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15个字。(2分)
|
小题1: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6分。画对1处得1分。画斜线超过6处者,先计算答对的处数,再减去多画的处数,然后计分,直到减至0分。
小题2:文心雕龙 风、雅、颂
小题3:赋和比、兴要结合起来使用(相济为用)
小题1:
题目分析:断句,最主要的是要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知道这几句话的大体意思。另外,还可关注句子中的名词,因为它在句子中多作主语和宾语,是可断句的地方,比如句中的“三义”“风力”“丹彩”等。还可根据句式的对称来考虑,如“干之以风力”与“润之以丹彩”,如“使味之者无极”与“闻之者动心”等。
小题2:
题目分析:本题是考文学常识,这需要平时作适当的积累,并作一些分类归纳。比如说做本题时应注意这题中的“六义”,不要同“六艺”相混同。
小题3:
题目分析:做本题要注意题干的内容,它问最后一句话强调的是什么意思,而不是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当然我们解答此题,还是应当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另外,最后这句话句中用了分号,这也是应注意的,它讲了两层意思,把这两层意思结合在一起,才是它的意思。
【译文】
所以诗有三种表现方法:一叫“兴”,二叫“比”,三叫“赋”。文辞已经完了意思还有余,是“兴”;借物来比喻情志,是“比”;直接描写事实,写物而寓意于言,是赋。弘扬这三种表现手法,斟酌地采用它们,用风骨来强化它,用文采来润饰它,使得体味它的人余味无穷,听到它的人动心不已,这是诗中的最高的境界啊。如果专用比兴手法,弊病在用意太深,用意太深,文辞就滞涩。如果专用赋法,弊病在用意浮浅,用意浮浅,文辞就松散,(甚至于)嬉戏而造成(文意)流移不定,文辞没有归宿,就有芜乱散漫的拖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