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历史上项羽以“破釜沉舟”之势,获“百二秦关”,控“八百里秦川”。“八百里秦川”所在位置是图中的____。

A.甲

B.乙

C.丙

D.丁

(2)根据图中信息说出该区域的地形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区域优势的自然资源是______________。如何将该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请你为决策部门出谋献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3)能源资源(或煤炭资源)。利用其优势区位条件,建成具有全国意义的能源供应基地(答“加强煤炭的开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一次能源的转化,变运煤为输电等”亦可。)利用其能源资源优势,发展高能耗产业(答“重点发展钢铁、化工、火电、有色金属冶炼等”亦可)。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德宏的冬色

依屯

  ①“江南孟冬天,荻穗软如绵,绿绢芭蕉裂,黄金橘柚悬。”在异乡的日子里,每读唐代诗人谢良辅的这首《状江南·孟冬》,总会想起德宏秀美的冬色来。

  ②其实,我从小在德宏长大,春夏也好,秋冬也罢,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不曾刻意地观赏和体味。直到我离开德宏,在异乡的土地上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而寂寥的冬天后,才真正体味出德宏冬色的秀美来。

  ③我喜欢毛 * * 词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景;也喜欢江南冬末春初凝雪余冰、露出片片鹅黄的娇怯,但我更爱德宏的冬色。德宏的冬天就和德宏人一样热情,让人感受不到四季轮回的冷暖炎凉。即使时令已是三九,但那满山的绿还浓得化不开;那春日间开放的花儿,还在一朵接着一朵地开放;那蜜蜂和蝴蝶也仍旧飞来绕去,曼舞轻歌;村头的芭蕉树和大青树并不把四季刻进年轮里,翠绿依旧。所以,我更喜欢德宏冬日里那种依然故我的姹紫嫣红。

  ④北方的农人,把瑞雪与丰年联系在一起。但天空阴沉、飞雪飘落,张扬的是冷酷的色彩,飘落的是孤寂的情绪。而德宏却是“四序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这德宏冬日的雨,是雪的精魂,是对冷寂的抗争。冬雨飘落,唰唰作响的雨声奏出别致的音乐,渗入土中,就变成了孕育春天的乳汁。才进入立春,那浮翠的荷叶,就像从卜哨的手掌里流淌出来,从地心里涌出来,覆盖了门前的荷塘和小溪。这时,春天的花更红、树更高、苗更青、色更艳。

  ⑤德宏的冬天并非是没有起伏的,落叶就是它扯起的冬天的旗帜。当绿叶用自己编织的浓阴为人们抹去骄阳、送走炎热后,当他们以依依惜别的深情,把一年里创造的果实交给培育它的人们之后,就开始从枝头一片片飘落下来。另一面,在落叶的芥蒂上,新生嫩叶又朝气蓬勃地长出来,长出水灵灵嫩生生的新绿笼罩的树冠。绿的树、绿的山、绿的天、绿的地,就连那剩芽分蘖的麦子也不褪色,为田野弹奏起绿的旋律。这德宏的冬天永远是一派绿色的生机。

  ⑥早晨,在德宏冬日的原野上,当东方的太阳把温柔的红光撒在地上的时候,那偶然点缀沃野的白霜,便在阳光下化成袅袅的白烟翩然升起,和那些在枝头呢喃的小鸟,还有那些在林间悠闲散步的孔雀一起,被阳光演绎成无数童话,染蓝高远的天空,染蓝这个季节独有的希望。

  ⑦这就是德宏秀美的冬色。置身德宏的冬日,听野外的鸟语虫鸣和悠然的牛铃声,看漫山遍野的绿色植被,就会让人感觉到这冬日是一颗饱满的种子,正拥着出土的梦在尽情歌唱;是一支熊熊的火把,正驱赶季节的低迷,照彻生命的向往。由此,我不禁想捧起这块土地的三江四河。这三江四河只是壮实的堤岸,德宏的冬日才是流泻的大波。绿波翻滚中,冬变成来年的春,春又孕育出冬,后浪推前浪奔腾向前……它使我明白了,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在这块沃野上生息,我们的历史怎样从这里起步,然后又怎样一页一页地写到今天。

  ⑧感谢三江四河,捧出了这一方宝地。感谢德宏的冬色,润泽了我灵感的诗篇!(入选时,文章局部有改动)

1、文中④~⑥段是从哪三方面来描写德宏冬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在离开德宏后,才真正体味出德宏冬色的秀美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划线的句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意,解释第⑥段中划线词“点缀”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不止一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你从文中找出一例,并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在第⑦段中是怎样展开联想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