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始皇推尊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为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文选,吏部主之。……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日身,体貌丰伟;二日言,言辞辩正;三日书,楷法遒美;四日判,文理优长。四事皆可取,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得者为留,不得者为放。五品以上不试,上其名中书门下。六品以下始集而试,观其书、判;已试而铨,察其身、言;已铨而注,询其便利而拟。已注而唱,不厌者得反通其辞。三唱而不厌,听冬集。厌者为甲,上于(尚书)仆射,乃上门下省。给事中读之,黄门侍郎省之,侍中审之,然后以闻。……皆给以符,谓之告身。——《新唐书·选举志》
材料三:
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互以他官典领,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官人授受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其次又有阶,有勋,有爵。故士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文献通考·职官考》
材料四:
宣政院,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遇吐蕃有事,则为分院往镇,亦别有印。如大征伐,则会枢府议。
其用人则自为选,其为选则军民通摄,僧俗并用。至元初,立总制院,而领以国师。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元史·百官志》
材料五:
自有史以来,以元代为最无制度,马上得之,马上治之。当其清明之日,亦有勤政爱民,亦有容纳士大夫一二见道之语,然于长治久安之法度,了无措意之处。——孟森
蒙古恃其武力之优越,……其来中国,特惊羡其民物财赋之殷阜,而并不重视其文治。……他们欠缺了一种合理的政治理想,他们并不知所谓政治的责任,因此亦无所谓政治的事业。他们的政治,举要言之只有两项,一是防治反动,二是征敛赋税。——钱穆
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代五德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五德终始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阴阳五行理论历史观念。“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其基本思想是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循环不已,每一朝代属于某一“德”,并按“五德”相生相克的次序替代。“终始”指“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皇朝兴衰作解释。后来,“奉天承运”所谓“承运”就是意味着五德终始说的“德”运。
秦统一后接受五德始终说,宣扬秦代周是“水德”代替“火德”,以此为秦朝统治寻找依据。其后,更名河水为“德水”,以冬十月为岁首,色尚黑,度以六为名,音尚大吕,为政尚法。秦朝五德始终说渗透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是秦加强思想统治和巩固皇权的重要手段,对后世王朝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