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体系
参考答案:一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亚太地区新的国际关系结构。1921年11月,美、英等九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讨论限制海军军备和太平洋及远东问题,与会各国签订了废除英日同盟的《四国条约》、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五国条约》、关于中国门户开放的《九国公约》与中日解决山东问题的条款,它们共同构成了战后帝国主义在中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世界秩序的重建基本上完成。
《四国条约》:美、英、日、法四国在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四国条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的一大胜利,美国借此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其在远东争霸的一个障碍。
“两强标准”:英国确立海上霸权地位后提出了著名的“两强标准”,即英国海军实力不应低于任何两个海军强国加起来的海军力量。但是,一战期间,英国商船70%被摧毁,海军的力量也被大大地削弱,无力与美国竞争,只好在1921年11月华盛顿会议上放弃“两强标准”,同意在主力舰的吨位上与美国相等,英国海上优势从此终结。
《五国海军条约》:指美、英、法、意、日五国于1922年2月签订的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条约。条约规定:五国主力舰总吨位比例为5.25:3:1.75:1.75;主力舰排水量不得超过3.5万吨;各国航空母舰总吨位限额为美、英各13.5万吨,日本8.1万吨,法、意各6万吨;美、英、日在太平洋地区不得建立新海军基地。《五国海军条约》使美国海军实力达到了与英国并驾齐驱的水平,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从此终结,日本的扩军计划也受到限制,它是美国外交的又一胜利。
《九国公约》:1922年2月,美、英、法、意、日、中、荷、比、葡九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关于中国主权问题的和约。公约声称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在中国之“门户开放”和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的原则。九国公约的签订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又回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进一步对华扩张和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提供了条件。
热那亚会议:1922年4月10日~5月19日在意大利热那亚城召开的欧洲各国经济财政会议,又称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英、法、德、意、日、苏俄等29国代表,美国派观察员列席会议。热那亚会议是苏俄诞生后参加的第一次国际性的会议,但由于协约国借外债问题极力向苏俄施加压力,会议未能解决任何实质问题。同时热那亚会议的激烈斗争使苏俄与德国更加接近。
《拉巴洛条约》:1922年4月16日,热那亚会议期间,苏德在拉巴洛签订的双边协定。条约规定两国立即恢复外交关系,并按最惠国待遇原则发展两国经贸关系;双方放弃赔偿战争损失的要求等。第一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肯定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原则,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反苏统一战线,使苏联摆脱了战后在外交上的孤立地位,也改变了德国在《凡尔赛和约》后的国际地位。两国开始了长达10年之久的友好合作“拉巴洛时代”。
鲁尔危机:1923年1月,法国、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由出兵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而引发的危机。德国对此实行了“消极抵抗”的政策。造成大量工厂停业,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通货膨胀达到天文数字,德国经济濒临崩溃,国内政局动荡不安。而法国也因巨额的军费负担而陷入经济困境。在英美两国的施压下,双方均放弃了原来的政策。鲁尔危机使法国丧失了在德国赔款问题上的领导权,开始受英美的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