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始皇推尊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为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文选,吏部主之。……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日身,体貌丰伟;二日言,言辞辩正;三日书,楷法遒美;四日判,文理优长。四事皆可取,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得者为留,不得者为放。五品以上不试,上其名中书门下。六品以下始集而试,观其书、判;已试而铨,察其身、言;已铨而注,询其便利而拟。已注而唱,不厌者得反通其辞。三唱而不厌,听冬集。厌者为甲,上于(尚书)仆射,乃上门下省。给事中读之,黄门侍郎省之,侍中审之,然后以闻。……皆给以符,谓之告身。——《新唐书·选举志》
材料三:
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互以他官典领,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官人授受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其次又有阶,有勋,有爵。故士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文献通考·职官考》
材料四:
宣政院,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遇吐蕃有事,则为分院往镇,亦别有印。如大征伐,则会枢府议。
其用人则自为选,其为选则军民通摄,僧俗并用。至元初,立总制院,而领以国师。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元史·百官志》
材料五:
自有史以来,以元代为最无制度,马上得之,马上治之。当其清明之日,亦有勤政爱民,亦有容纳士大夫一二见道之语,然于长治久安之法度,了无措意之处。——孟森
蒙古恃其武力之优越,……其来中国,特惊羡其民物财赋之殷阜,而并不重视其文治。……他们欠缺了一种合理的政治理想,他们并不知所谓政治的责任,因此亦无所谓政治的事业。他们的政治,举要言之只有两项,一是防治反动,二是征敛赋税。——钱穆
回答问题:

从材料二、三简述唐代、宋代官吏选拔的制度与以前朝代有什么进步性。

答案

参考答案:唐代科举制度之特色主要是吏部授官:唐代科举考试及第者,只是取得出仕资格,如欲出仕,还须经过吏部的释褐试,方得授官。吏部择人的标准有四:一为体貌端正,二为说话有条理,三为书法工整美观,四为文辞优美。
重进士科:唐代对进士科出身的士人特别尊重,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大抵应进士科的考生,每百人取录一、二人,而应明经科的考生,则每十人取一、二人。
评行与公卷:唐代的科举考试仍保留汉代以来的誉望风气,主考官并非单凭考生的成绩而定等第,还考虑考生的知名程度,故应考前,必云集京师,竞将自己的得意作品,送呈京师的达官贵人,以邀名誉,观素学,以期即使临场失准,亦可被录取,此种做法称为[公卷制]。
宋代科举已臻完备,宋代继承隋唐五代的科举制度,并且在这基础上有许多新的变化和发展,使得科举制度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如三年一开科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锁院制度,封弥誊录制度,唱名赐第,及第即释褐授官等,都是在宋代确立的。
宋代科举取士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成为知识分子人仕的最重要途径。宋王朝透过科举,选拔了像寇准、范仲淹、王安石、虞允文等一大批经国济世的优秀人才,在政治上发挥了突出的积极作用。
两榜录取是元代科举特色,元朝的科举制度有一定的特色,当时实行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分卷考试,并分两榜录取。

听力题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