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苏俄(苏联)某段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年份/项目1913年1921年1923年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9 4466 6207 8608 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39.7922.1334.5544.24
材料二 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39年的87.4%。在1913年到1961年间,外科医生的数量从23200人增加到425700人,预期寿命从32岁上升到69岁,婴儿死亡率从每千人273降到32。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有些学者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是总有利、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的。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共同付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材料四 中国1978年和2006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较表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国家财政收入(亿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19783645113257.567.7
20062180713950035.843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俄(苏联)从1913年至1925年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1年至1925年农业生产呈现该发展状况的主要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30年代初苏联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学者所持有的观点,并运用有关史实对材料所述“改进和补充”加以说明。(5分)

(4)综合前三则材料分析材料四,可以看出美苏的做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哪些启示?(4分)

答案

(1)(4分)生产状况:1913年—1921年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1921年—1925年逐年增长;(2分)主要原因:1921年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社会局势稳定;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分)

(2)(4分)发生的变化: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国民的文化素质大大提高;医疗卫生水平进一步发展;(2分)说明:反映了斯大林体制(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了社会的发展。(2分)

(3)(5分)观点: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原有自由放任政策存在弊端;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改进不足。(3分)史实说明:1933年罗斯福政府实行新政,对金融、工业、农业和民生等方面进行大规模干预,实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使美国逐渐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2分)

(4)(4分)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特有的东西,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有市场经济;不能只看到计划经济的弊端而忽略它的优越性;市场和计划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都需要结合国情不断发展和完善。等等(4分)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