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如图所示,厚度不计的薄板A长L=5.0m,质量M=5.0kg,放在水平桌面上,板的右端与桌边相齐.在A上距右端s=3.0m处放一物体B(大小不计),其质量m=2.0kg,已知A、B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A与桌面间和B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原来系统静止.现在在板的右端施加一大小一定的水平力F=26N,持续作用在A上,将A从B下抽出.(g=10m/s2)求:

(1)A从B下抽出前A、B的加速度各是多少?

(2)B运动多长时间离开A?

(3)物体B最后停在哪里?

答案

(1)对于B,在未离开A时,其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B=

μ1mg
m
1g=1m/s2

对于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F-μ1mg-μ2(m+M)g=MaA

解得:aA=2m/s2

(2)设经过时间t,A离开B,则有:

xA=

1
2
aAt2

xB=

1
2
aBt2

而xA-xB=L-s

带入数据解得:t=2s

(3)设B从A上掉下时,其速度为v,则

v=aBt=2m/s

xB=

1
2
aBt2=
1
2
×1×4m=2m

B从A上掉下后,B在桌面的摩擦力作用下做减速运动,其加速度大小为

a2=

μ2Mg
M
1g=2m/s2

运动的位移为:x2=

v2
2a2
=
4
4
m=1m

所以B运动的总位移为:x=2m+1m=3m

所以物体B最后停在离桌边2m的位置上.

答:(1)A从B下抽出前A的加速度为2m/s2,B的加速度为1m/s2

(2)B运动2s离开A;

(3)物体B最后停在离桌边2m的位置上.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义和团民谣:“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材料二7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天津。慈禧太后慌忙向外国求和。八国联军不予理睬,继续向北京进犯。8月中旬,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逃跑。在逃跑途中,慈禧太后命令清军斩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和约”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误国殃民”?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义和团运动的主要斗争对象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法、英、俄“心胆寒”“势萧然”的原因是什么?从材料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的不足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八国联军中的八国指哪些国家?它们何时开始侵略中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二反映了义和团失败的原因。从客观上看,义和团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带来了什么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