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年(1922年),社会景况顿然改观。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种种色色人簇拥在一处。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商业也活跃了起来。

——据瞿秋白1920年12月到1922年12月在苏俄考察的记载

【材料二】 一位年轻的记者曾经问富兰克林·罗斯福:“你是 * * 党吗?”“不是。”“你是社会主义者吗?”“不是。”……“那你的哲学是什么?”“哲学?我是基督教徒,是民主党人,如此而已”

——据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

(1)据材料一,指出苏俄社会状况“改观”的表现。苏俄社会状况的改观与哪一政策的实施相关?(6分)

(2)材料二中记者问罗斯福是否“社会主义者”的原因是什么?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6分)

(3)苏俄和美国的政策调整,对我们今天的改革与建设有何重大启示?(4分)

答案

(1)表现:工农联盟得到巩固(政府与农民的关系缓和);物质丰富(商业活跃)。(4分)

政策:新经济政策。(2分)

(2)原因: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并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的措施。(4分)

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2分)

(3)要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要把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题目分析:

(1)“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说明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说明工农联盟得到巩固,联系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2)记者问罗斯福是否“社会主义者”的原因是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并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的措施,如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与实质: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以立法的形式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干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

(3)苏俄和美国的政策调整,说明经济政策不能一成不变,要适时调整等。

点评:从内容上看,材料解析题通常有三种类型,一类是就提供的材料中有关历史现象发问,常用提问词,如“是什么”、“是怎样”等;第二类是为揭示各材料内在的本质特征而问,常用提问词有“为什么”、“原因何在”、“表明什么”、“说明什么”;第三类论述式,常用提问词,“评述”“概述”等,具有一定的定向、定量性和开放性。近几年高考试卷可以看出这样一个趋势,而设问数量上逐渐减少,表明命题者对考生答案的要求更具有开放性和分层次评分的趋势。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