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历史上,各国针对各自经济发展问题都进行了有益的积极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1921年列宁的讲话
材料二 1929-1937年美国失业率变化表
年份 | 1929 | 1930 | 1931 | 1932 | 1933 | 1934 | 1935 | 1936 | 1937 |
失业率(%) | 3.2 | 8.9 | 16 | 24 | 25.2 | 22 | 20.3 | 17 | 14.3 |
材料三 美国《时代周刊》1985年9月23日封面。题目是《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画面很清楚地对毛和邓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游行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俄“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得益于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特点是什么?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何重要意义?(6分)
(2) 根据材料二,说明美国这一时期失业率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6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时代周刊》将邓 * * 列为该期杂志的封面人物的原因。你又是怎样理解这期杂志封面的标题?(10分)
(1)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找到了一条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的路。(6分)
(2)变化:由升到降。原因:胡佛采用自由放任政策,无力应对危机;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措施恢复发展经济,以工代赈,保障劳工利益,减少失业率。(6分)
(3)邓 * * 领导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改善。(2分)观点错误(是西方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种歪曲)。(2分)从政治上看,我们坚持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经济上看,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思想上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6分)
题目分析:
(1)材料一出自1921年列宁的讲话。联系史实,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 * * 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2)分析材料二《1929-1937年美国失业率变化表》可以看出,1929-1933年,美国的失业率呈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原因是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1933-1937年,呈下降趋势;原因是罗斯福新政的实施缓和了经济危机。
(3)《时代周刊》将邓 * * 列为该期杂志的封面人物的原因是邓 * * 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这期杂志封面的标题是“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主义”。首先明确这一观点是错误的,理由可以从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和指导思想等方面归纳。
点评: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它不分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20世纪形成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格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互相影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给世界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