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 * * 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2分)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2分)

材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2)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2分)

材料三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 《大国崛起》解说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怎样理解“他挽救了市场经济”?(2分)这种“新模式是什么?”(2分)

材料四 1985年8月28日,邓 * * 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 * * 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采取的重大举措。(6分)

答案

(1)错误:希望通过战时 * * 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 * * 主义。(2分) 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苏俄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2分)

(2)新经济政策。(2分)

(3)罗斯福实行“新政”,采取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方式,克服经济危机。(2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分)

(4)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分)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1)结合“错误”可知为战时 * * 主义政策,而根源则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作答,(2)则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即可得出答案,。(3)此题比较简单,罗斯福新政通过干预经济的方式度过了危机,挽救了经济,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4)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的内容。可以结合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进行回答。

点评:新经济政策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调节生产,在此基础上,苏俄的经济得到好转。罗斯福新政是罗斯福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核心是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目的在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9年开始,城市改革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走的是一条先农村、后城市的路线。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进入了快车道。与此相关的知识有改革的背景、成就等需要掌握。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