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 * * 主义政策

答案

答案:D

题目分析:战时 * * 主义政策

为列宁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但是实践证明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因此选D。

点评:战时 * * 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是1918年至1928年期间苏维埃政府推行的两个经济政策,二者都是苏维埃 * * 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但是二者在实施的背景、内容、实质、影响等方面存在着不同。

 战时 * * 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背景

新生的苏维埃 * * 外有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内有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武装叛乱,内忧外患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内战再加上自然灾害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人继续推行战时 * * 主义政策,引发不满,经济危机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目的

巩固新生的苏维埃 * * ;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解决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内容

农业余粮收集制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企业不论大小,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产品分配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实质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影响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在战争结束后继续推行则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使苏维埃 * * 摆脱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并且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单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节选自 沈复《童趣》

【乙】

  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①芸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②盍仿而效之?”余曰;“虫③踯躅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④作俑罪过耳。”余曰:“试言之。”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求之闺中,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选自 沈复《闺房记乐》

〖注释〗①芸:即陈芸,沈复的妻子。②盍(hé):何不。③踯躅(zhízhú):徘徊,一个人在某一地方来回走。④作俑:制造殉葬用的偶像,比喻倡导做不好的事情。

1、用“/”给下列句子表明朗读停顿(每句一处)。

(1)余 常 于 土 墙 凹 凸 处

(2)子 之 插 花 能 备 风 晴 雨 露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常于土墙凹凸处(         )

(2)以丛草林  (          )

(3)数十(         )

(4)案头瓶花不(          )

(5)觅螳螂蝉蝶之  (         )

(6)不亦乎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盍仿而效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一句话概括甲文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段有人都用“闲情记趣”作为它们的标题,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两文中的“情趣”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