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实验题

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为探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用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是用来收集实验中产生气体的装置,但未将导管画全,请将装置图补充完整。

(2)实验中他们取6.4g铜片和12mL18mol·L-1浓硫酸放在圆底烧瓶中共热,直到反应停止,最后发现烧瓶中还有铜片剩余,该小组中的同学认为还有一定量的硫酸剩余。

①写出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若有mg铜参加了反应,则有_________mol硫酸被_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电子转移数目为_______mol。

②下列试剂中,能证明反应停止后烧瓶中有硫酸剩余的是__________(填写字母编号)。

A.硫酸钠溶液 B.氯化钡溶液 C.银粉 D.碳酸钠溶液

③为什么有一定量的硫酸剩余但未能使铜片完全溶解?你认为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测定剩余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该兴趣小组设计了三个实验方案:

方案一:将装置A产生的气体缓缓通过已称量过的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反应停止后再次称量,两次质量差即是吸收的二氧化硫。

方案二:将装置A产生的气体缓缓通入足量的用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再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洗涤、干燥,称得沉淀的质量即是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钡沉淀的质量。

方案三:当铜和浓硫酸的反应结束后,在装置A中加入足量的锌粉,用排水法测得产生氢气的体积为V L(已换算为标准状况)。实际上,以上方案一、二均不可取,请你说出原因?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写出剩余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式(假设反应后溶液的体积仍为12m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略”

(2)① Cu + 2H2SO4(浓)CuSO4+SO2↑+ 2H2O;m/64 ;还原;m/32

         ②D

         ③稀硫酸不与铜反应

(3)方案一:产生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干燥管中的质量差不仅仅是SO2的质量(或烧瓶中的二氧化硫不能完全排出)

        方案二:沉淀的质量一部分是由高锰酸钾溶液中起酸化作用的硫酸与氯化钡反应而产生的 

        方案三: V/(22.4×0.012) mol/L

阅读理解与欣赏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选项中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数罟不入洿洿:深
B.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陈述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制止、约束
D.王无岁         罪:违犯法律的行为
2.下列选项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颁白者不负戴道路矣②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B.①涂有饿莩不知发 ②蟹六跪二螯
C.①王道之始 ②且夫天下非小弱
D.①斧斤时入山林 ②焉用亡郑陪邻
3.下列句中划线词活用情况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赢粮而从      
B.之以桑
C.五十者帛食肉
D.填然
4.下列对选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段①中孟子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他认为合理的发展生产,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才是实行仁政的开端。
B.文段②中孟子阐述了“王道之成”的道理,他认为不仅要使民生有保障,还要施行教化,使百姓知礼义,才能使民心归顺。
C.文段③中孟子运用对比手法揭示社会的不平等现象,用类比手法反驳了统治者推卸责任的行为,从而巧妙的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
D.在这三段文字中孟子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他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称王天下。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