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题。

节用

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其为衣裘何以为?冬以圉寒,夏以圉暑。凡为衣裳之道,冬加温、夏加凊者,鲜祖不加者去之。其为宫室何以为?冬以圉风寒,夏以圉暑雨。有盗贼加固者,鲜祖不加者去之。其为甲盾五兵何以为?以圉寇乱盗贼。凡为甲盾五兵加轻以利、坚而难折者,鲜祖不加者去之。其为舟车何以为?车以行陵陆,舟以行川谷,以通四方之利。凡为舟车之道,加轻以利者,鲜祖不加者去之。凡其为此物也,无不加用而为者。

有去大人之好聚珠玉、鸟兽、犬马,以益衣裳、宫室、甲盾、五兵、舟车之数,于数倍乎!若则不难。故孰为难倍?唯人为难倍,然人有可倍也。昔者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此圣王之法也。圣王既没,于民次也。其欲蚤处家者,有所二十年处家;其欲晚处家者,有所四十年处家。以其蚤与其晚相践,后圣王之法十年。若纯三年而字,子生可以二三年矣。此不为使民蚤处家,而可以倍与?且不然已!

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且大人兴师以攻伐邻国,久者终年,速者数月,男女久不相见,此所以寡人之道也。与居处不安、饮食不时、作疾病死者,又与侵就(亻爰)橐,攻城野战死者,不可胜数。此不善为政者所以寡人之道,数术而起与?圣人为政特无此。夫圣人为政,其所以众人之道,亦数术而起与?

故子墨子曰: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

(选自《墨子·节用》,有删改)

【注】①“德”通“得”。②圉:防御。②鲜祖:鲜艳好看之意,④处家:结婚成家。⑤“次”,通“恣”。⑥践,通翦,意为减。⑦侵就亻爰橐:意为“侵掠俘虏”。⑧子墨子:尊称。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冬加温、夏加者凊:清凉、寒冷

B.以衣裳、宫室、甲盾、五兵、舟车之数益:增加。

C.凡为衣裳之道:途径方法

D.若纯三年而字:生子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以蚤与其晚相践                 ②可怪也欤

B ①通四方之利                     ②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①不然已                         ②不出,火

D.①凡为舟车道                     ②严大国威以修敬也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了作者“节用”观点的一组是(   )

①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 ②凡为宫室加固者,鲜祖不加者去之 ③有去大人之好聚珠玉、鸟兽、犬马 ④车以行陵陆,舟以行川谷,以通四方之利 ⑤此不为使民蚤处家,而可以倍与 ⑥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③④⑤

D.②③⑥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认为执政者要使自己的国家财富成倍增长,不能依靠对外掠夺,而应该通过在国内实行“节用”来实现。

B.墨子运用铺排手法,列举衣服、宫室、甲盾、舟车等事物,雄辩地表明了自己反对铺张奢华、提倡实用为本的观点。

C.墨子认为尽管实现人口倍增的难度大于财物倍增的难度,但依然可以实现,进而说明实现财物倍增的可能性。

D.墨子主张减免徭役,增加民财,同时要避免征战攻伐,使百姓不因劳累、饥饿和战争而死,意在凸显爱民和反战的主题。小题5: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话。(10分)

(1)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3分)

(2)凡其为此物也,无不加用而为者。(3分)  

(3)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4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D

小题5:

(1)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

(2)凡是他们制造这些东西,无意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

(3)现在执政的人,他们使人口减少的缘故很多。他们使百姓劳乏,他们收重的赋税。百姓因财用不足而冻饿死的,数不过来。

小题1:

题目分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掌握运用的能力。“道”一词多义,在本句中的意思是“原则道理”。出现在中学课本的还有:在“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的意思是“道路”;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意思是“风尚”;在“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中的意思是“思想”“学说”;在“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取道”;在“何可胜道也哉”中的意思是“说”“讲”。

小题2:

题目分析:D项都是“的”的意思。A项前一个“其”意思是“那”,后一个“其”意思是“实在 ”    B项前一个“以”意思是“来”,表目的;后一个“以”意思是“因为”。C项前一个“且”意思是“况且”,后一个“且”意思是“将要 ”

小题3:

题目分析:注意题干中“节用”两个字,为我们筛选信息指定了方向。

小题4:

题目分析:D项错在“凸显爱民和反战的主题”。本文意在凸显“节用的消费行为规范方面”,意在培养节约美德。

小题5:

题目分析:(1)句中,关键词是“信”:确实。“适”:恰逢。在“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中,作“女子出嫁”讲,在“适百里者宿舂粮”(《逍遥游》)中作“往”讲。(2)句中关键词“凡其”:凡是他们,“加用”:有益于实用。(3)句关键词为“为政者”:执政的人,“寡”:动词,减少,“所以”:表原因,“籍敛厚”:收重的赋税。

【参考译文】

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这种财利的加倍,并不是向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国家情况而省去无用之费,因而足以加倍。圣王施政,他发布命令、举办事业、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兴起的利益就多了。

他们制造衣裘是为了什么呢?冬天用以御寒,夏天用以防暑。凡是缝制衣服的原则,冬天能增加温暖、夏天能增加凉爽,就增益它;(反之,)不能增加的,就去掉。他们建造房子是为了什么呢?冬天用以抵御风寒,夏天用以防御炎热和下雨。有盗贼(侵入)能够增加防守之坚固的,就增益它;(反之,)不能增加的,就去掉。他们制造铠甲、盾牌和戈矛等五种兵器是为了什么呢?用以抵御外寇和盗贼。凡是制造铠甲、盾牌和五兵,能增加轻便锋利、坚而难折的,就增益它;不能增加的,就去掉。他们制造车、船是为了什么呢?车用来行陆路,船用来行水道,以此沟通四方的利益。凡是制造车、船的原则,能增加轻快便利的,就增益它;不能增加的,就去掉。凡是他们制造这些东西,无一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

去掉王公大人所爱好搜集的珠玉、鸟兽、狗马,用来增加衣服、房屋、兵器、车船的数量,使之增加一倍,这也是不难的。什么是难以倍增的呢?只有人是难以倍增的。然而人也有可以倍增的办法。古代圣王制订法则,说道:“男子年到二十,不许不成家,女子年到十五,不许不嫁人。”这是圣王的法规。圣王既已去世,听任百姓放纵自己,那些想早点成家的,有时二十岁就成家,那些想迟点成家的,有时四十岁才成家。拿早的与晚的相减,与圣王的法则差了十年。如果婚后都三年生一个孩子,就可多生两、三个孩子了。这不是使百姓早成家可使人口倍增吗?(现在执政的人)不这样做罢了。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

祖先的召唤

[韩]孔隆秀

  与中国人接触是在我小时候。我们家附近有一家中国餐馆。我记得,那儿的炸酱面很好吃。每到中秋,餐馆老板会送我们一种圆饼做礼物,红红绿绿的馅,非常好吃,后来才知道那叫月饼。

  奇怪的是,每次餐馆老板给我们家的月饼总比别人的高级,量还多。而我们并没有比别人多光顾他的餐馆。

  上幼儿园时,父亲带我去乡下。水库旁有一座大房子,管理员热情地领我们进去。房屋正中间有一尊坐像,父亲教我礼拜的方法,让我磕四个头,然后他告诉我说这是孔子。这座大房子是父亲小时候住过的。我好像突然明白为什么中国餐馆的老板送我们家的月饼和别人的不一样,是不是因为我们家姓孔,让他觉得我们和他是同一个祖先呢?等我上了小学,美国的基辛格、尼克松访问了中国,中美即将建交时,父亲又一次对我提起中国:“等中国开放了,你一定要去曲阜[注],那里有孔子的庙,那里是我们的本家。”

  工作之后我有了出国研修的机会。我放弃了美国和欧洲,选择了中国。在周围的一片担忧声中,我来到了神往已久的中国。到中国的第一天,我就到北京站买了一张去济南的火车票,8个小时的长途,坐的是硬座,周围是陌生的中国人,这可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长途旅行。第二天一清早,我下了火车直奔曲阜而去。悠闲漫步的孔氏后裔(yì)、庄严安详的古代建筑物……仿佛让人回到了两千多年前。我所有的疲劳、顾虑一下子全部消失了。对着孔府的那口古井,我想,我的先人可能就享用过它的甘甜。

  我在中国生活的这几年,经历了各种喜怒哀乐,虽然有时也想离开中国,但反反复复,最终还是没有离开。因为我的根在中国,所以我至今还在中国。

  [注] 曲阜:市名,位于山东省济宁市东北部。为孔子故里,有鲁国故城遗址、阙里、孔庙、孔府、孔林以及颜庙、周公庙、少吴睦等古迹。

1.给下列加粗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你一定要去曲阜,那里有孔子的庙,那里是我们的本家。[ ]

①同宗族的人。

②指当事人。

③自己的家。

(2)悠闲漫步的孔氏后裔。[ ]

①后代的衣服。

②后代中的外国人。

③已经死去的人的子孙。

2.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这篇文章的作者姓孔,是一个韩国人,他是孔氏后裔。(  )

(2)中国餐馆的老板送我们家的月饼和别人的不一样,这是因为我们比别人先去他的餐馆消费。(  )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仿佛”一词表示比喻,这个句子也是个比喻句。(  )

(4)我选择中国的原因是中国的旅游景点很美,我神往已久。(  )

(5)我在曲阜参观了孔府的那口古井,想起了我的先人。(  )

3.一到中国,“我”为什么直奔曲阜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中国生活多年,“我”经历了各种喜怒哀乐,有时也想离开,可为什么至今还在中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