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梅花岭①记(节选)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②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朝成此大节者?”副 * * 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注】①梅花岭,扬州(今江苏扬州)广储门外的一个土山,山上梅树很多。②史忠烈公:即史可法,明末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明崇祯时进士。崇祯皇帝自缢后,福王朱由菘在南京即帝位,史可法任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清兵南下时,自请至扬州督师,孤军抵抗,兵败殉国。忠烈是他的谥号。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用法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 )
①谁为我临朝成此大节者? ②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③忠烈大骂而死 ④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 ⑤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 ⑥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⑴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3分) ⑵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分) ⑶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3分) ⑷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4分) |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
⑴我要写信给母亲,将你列入族谱的孙辈之中。
⑵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他用心专一。
⑶本来是当时的英雄,可是现在在哪里呢!
⑷(我)因此认为只要是这永州的山水中有特点的景致,我都游览过了,然而却不曾知晓西山(景物)的奇异特色。
小题1:
题目分析:C项中“审”应解释为“确实、真实”。
小题2:
题目分析:②为交代后事,当时还不是表现;⑤是传闻;⑥与刚勇忠烈无关。
小题3:
题目分析:“最终因为时间来不及而没有下手”错误,是因为不忍心。
小题4:
题目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翻译时注意以下:⑴句“书”、“谱”、“诸”;⑵“ 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宾语前置;“上”、“下”,名词作状语;“用”,一词多义,解释为“因为”。⑶“固”,“本来”;“……也”,判断句式;“安在”,宾语前置。⑷“山水有异态者”,宾语前置句;“而”,“然而”,表转折;“怪特”,“奇异物色”。
附:参考译文
顺治二年四月,江都被包围,情况很危急,督师扬州的宰相史可法知道局势难以挽救,就召集众将告诉他们:“我发誓与此城一起殉难,但仓促之中我不能落到敌人手里而死,谁能到时帮助我完成大节呢?”副 * * 史德威慷慨地应允。史可法高兴地说:“我还没有儿子,你应当以同姓的身份做我的后嗣,我要写信给母亲,将你列入族谱的孙辈之中。”
二十五日城陷落了,史可法拔刀要自杀, * * 们果然争着上前抱住,史可法大声呼唤:“德威!”德威流着眼泪而不忍拿刀,于是史可法被 * * 们簇拥着走了,到小东门,清军的兵士像树林般密密麻麻地来到,兵马副统帅马鸣騄、扬州太守任民育、以及众将如都督刘肇基等都死了。史可法就瞪大眼睛对敌人说:“我就是史阁部。”于是他就被抓住并带到南门,和硕豫亲王用“先生”来称呼他,劝他投降,史可法大骂敌人而被杀。当初史可法曾留下遗言:“我死后,应把我葬在梅花岭上。”到此时,史德威找他的尸骨却找不到,就把他的衣帽葬了。
有人说:“当城被攻破时,有人亲眼看到史可法穿着青衣戴着黑帽,骑着白马出了天宁门投江而死,未曾死在城里。”自从有了这一说法,在长江南北两岸,都传说史可法没有死。不久,英山霍山的抗敌义军迅猛发展,都假托史可法的名义,好像陈胜托称项燕之名一样。苏州孙兆奎因起兵失败,被押送到南京,经略洪承畴过去同他有过交往,问他:“先生在军队里,可详细知道原来扬州的宰相史公是真死了呢?还是没死呢?”孙公回答道:“经略从北方来,可详细知道原在松山殉难的统帅洪公是真死了呢?还是没死呢?”洪承畴大怒,急忙喊叫部下推出杀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