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裴侠字嵩和,河东解人也。年七岁,犹不能言,后于洛城见群乌蔽天从西来,举手指而言,遂志识聪慧,有异常童。年十三,遭父忧,哀毁有若成人。

魏正光中,稍迁义阳郡守。武卫 * * 进侠于帝,授左中郎将。及帝西迁,侠将行而妻子犹在东郡。荥阳郑伟谓侠曰:“天下方乱,未知乌之所集,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侠曰:“既食人禄,宁以妻子易图也?”遂从入关。除河北郡守,侠躬履俭素,爱人如子,食唯菽盐菜而已。吏人莫不怀。此郡旧制,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侠亦不以入私,并收庸市官马。岁月既积,马遂成群。去职之日,一无所取。人歌曰:“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矩。”朝野服,号为“独立使君”。

迁户部中大夫。时有 * * 吏主守仓储,积年隐没至千万者。及侠在官,励精发擿①,数旬之内, * * 盗略尽。转工部中大夫。有大司空掌钱物典李贵乃于府中悲泣,或问其故,对曰:“所掌官物,多有费用,裴公清严有名,惧遭罪责,所以泣耳。”侠闻之,许其自首。贵自言隐费钱五百万。

侠尝遇疾沉顿,士友忧之,忽闻五鼓,便即惊起,顾左右曰:“可向府耶。”所苦因此而瘳②。晋公护闻之曰:“裴侠危笃若此而不废忧公,因闻鼓声,疾病遂愈,此岂非天佑其勤恪也?”又司空许国公宇文贵、小司空北海公申征并来候侠疾,居第屋,不免霜露。贵等还,言之于帝。帝矜其贫苦,乃起宅,并赐良田十顷,奴隶耕耒粮粟莫不备足。缙绅咸以为荣。卒于位,谥曰贞。                   

(节选自《北史•裴侠传》)

[注]①擿(tī):揭发。②瘳(chōu):病愈。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举手指而言吏人莫不怀

B.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朝野服,号为“独立使君”

C.食唯菽盐菜而已居第屋,不免霜露

D.并收庸市官马乃起宅,并赐良田十顷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表明裴侠“不以私废公”和“对 * * 吏起镇慑作用”的是(3分)

A.侠将行而妻子犹在东郡。侠闻之,许其自首。

B.宁以妻子易图也?李贵乃于府中悲泣。

C.忽闻五鼓,便即惊起。积年隐没至千万者。

D.所苦因此而瘳。惧遭罪责,所以泣耳。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裴侠七岁后即很聪明,有异于一般孩童。为官后忠于皇上,荥阳郑伟认为天下动乱,劝他另谋前程,裴侠拒绝了这一忠告,毅然跟随皇上西迁入关。

B.裴侠生活俭朴,为官清廉。他每日只是粗茶淡饭,而不食肥鲜美味;从不私用郡中仆役,又不私取任何公物。因此受到人们尊重,称赞他为人间楷模。

C.裴侠在户部任职时严格约束官吏,揭发不法行为,并在短期之内取得成效;在工部任职时,又敦促 * * 吏坦白交代,仅李贵一人即招供贪污公款五百万。

D.裴侠时时以公事为重,深受晋公护的赞誉。皇上了解到他生活清贫,改善了他的居住条件,赏赐他良田、奴隶及各种物品,士大夫都为此感到荣耀。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

(2)裴侠危笃若此而不废忧公,因闻鼓声,疾病遂愈,此岂非天佑其勤恪也?

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裴侠说:“为了饮食而役使人,是我不做的事。”于是把他们全都遣散了。(关键词:口腹、役、悉、罢) (2)裴侠病情这样严重却不忘考虑公事,由于听到鼓声,大病就痊愈了,这难道不是上天保佑他的勤勉谨慎吗?(关键词:危笃若此、废、岂、勤恪)

小题1:

题目分析:B项,前“焉”作句尾助词,无意义;后“焉”作代词,相当于“他”。A项的“之”都作代词,相当于“他”。C项的“所”都作助词,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所”字短语。D项的“为”都作动词,“做”的意思。

小题2:

题目分析: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表明裴侠“不以私废公”和“对 * * 吏起镇慑作用”的要求进行筛选。题中,只有B项符合题干要求,其他几项都不符合要求。

小题3:

题目分析:回答此题,要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有关内容仔细对照,考察有无错误。题中,C项错误在于:“又敦促 * * 吏坦白交代”一语原文没有,原文是李贵听说裴侠任工部大夫一职时自己害怕。

小题4:

题目分析:翻译文言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本题第(1)题中,“口腹”即饮食;“役”是“役使”之意;“悉”作副词,相当于“全部”;“罢”是“停止、解散”之意。第(2)题中,“危笃若此”是“病情危险严重的这等地步”之意;“废”是“停止、忘记”之意;“岂”作副词,相当于“难道”;“勤恪”是“勤勉谨慎”之意。

【参考译文】

裴侠字嵩和,是河东解县人。七岁的时候,还不能说话,后来在洛城看到成群的乌鸦从西边飞来,举起手来指着这些乌鸦就说话了,后来就博闻强识特别聪明,跟一般儿童不同。十三岁,父亲去世,他悲哀过度而伤害了身体,像成年人一样。

魏正光年间,提升他做了义阳郡守。武卫 * * 向魏帝推荐了他,授予他左中郎将。等到魏帝西迁,裴侠将要动身而妻子仍然在东郡。荥阳郑伟对裴侠说:“天下正乱,不知道乌鸦会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不向东回到妻子身边,慢慢地选择栖身之地后。裴侠说:“既然吃着人家的俸禄,怎能因为妻子的缘故就改变方向呢?”于是就跟着入关了。后任命为河北郡太守。裴侠自身生活俭朴,爱民如子,他吃的只有豆麦咸菜而己。官吏百姓没有谁不敬仰他。这个郡先前的制度,郡里安排三十个捕鱼打猎的人来供应郡守鱼肉。裴侠说:"因为嘴和肚子(指吃的东西)役使人,是我不能做的。"于是全都不用这三十人。郡里又安排三十个成年男子,供郡守役使。裴侠也不把他归入自己的人,全都收取雇佣他们的钱,为官府买马。岁月长久,马于是成了群。裴侠离开官职的时候,一概什么都不拿。百姓歌唱他说:"肥美的鱼肉不吃,雇佣成年男子的钱不要。裴公坚贞仁惠,成为世上的标准。"朝廷和民间都赞叹佩服,人们称裴侠是"独立君"。

后来提升裴侠做民部中大夫。当时有不法官吏,主管管理仓储财物,多年隐瞒贪污达到千万钱。等到裴侠到官任,振作精神,揭发检举,几十天的时间内,不法的官吏受惩处, * * 盗这类事情大略就没有了。后来裴侠调任工部中大夫。有个大司空掌钱物典李贵在府中悲伤哭泣。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掌管的官府财物,有很多我耗费占用了,裴公清廉严明有名声,我害怕遭到罪过责罚,是这个原因哭泣。"裴侠听到这件事,允许他自首。李贵说出隐瞒耗费的五百万钱。

裴侠曾生病疲惫不振,一些读书人朋友都很担心他。他忽然听到五更的鼓声,就立刻振作起来,对手下人说:“可以去府衙了”他所得的病因此而痊愈了。晋公护听到这件事后说:“裴侠病情这样危重却不忘考虑公事,由于听到鼓声,大病就痊愈了,这难道不是上天保佑他的勤勉谨慎吗?” 还有一次,司空许国公宇文贵、小司空北海公申征一起来探望裴侠的病情,(看到)裴侠所住的房屋,不能躲避风霜,宇文贵等人回来,向皇帝说此事。皇帝怜悯他贫苦,于是为他建房屋,并且赐给十顷良田,奴隶、种地的工具和粮食等没有什么不备足。当官的都引以为荣。死于岗位上,谥号叫“贞”。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县令丞簿史题名碑记

[明]边贡

  ①武乡吴侯令阳信,以最称。收令与丞与簿若史者之姓名若干人列之碑,而树之于其听政堂之东,时正德辛巳夏四月之望也。

  ②顷之,村父老十数辈,长眉曳筇杖,聚观之,按其名而数焉。至某也,则瞿焉,曰:“是某也,真父母也。吾祖也,吾父也,尝事焉。吾赋税外无私征焉,吾举室休休焉。吾儿时尚及见也。今安得斯人者来焉,为父母焉。”言已,则已慨焉,歙焉,啜啜焉,泣焉,咄而思焉,爪其姓名弗忍移焉,恍焉若聆厥咳焉,盖与坐斯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者无以异也。又数之曰:“某也,某也。”则众也漠焉,若弗闻焉。又数之至某也,某也,则曰:“是某也,三老役焉,某也者廷掾役焉,亦载名于斯也!”目以笑焉。又数之至某也,则出口唾焉,曰:“是吏而盗者也。”已,又嗔焉,怒焉,以杖戳焉,若将铲其名。

  ③无或以告野史氏。野史氏喟焉,曰:“嘻!恶用是碑也乎哉!又恶用记乎哉!夫父老者之言斯尽矣。虽然,不可以不记也,亦不可以不碑也。使后之为令丞与簿若史者过而观焉,将问之父老曰:'某循者乎?某良者乎?为若思也?某寻而常者乎?为若笑也?某酷者也?贪者也?为若怒焉者乎?'又思之曰:‘后之父老之指吾名也,将嗔焉乎?唾焉乎?漠焉而已乎?’盖问对之顷有感发焉,顾瞻之际有惩创焉,是侯之功也已。”

  ④侯名琦,字汝器,丁丑进士。其心也直以恒,其守也正以固,其政也仁以明,有父母之道焉。征最以去,予固知后之父老之观斯碑者,将爪其姓名而思焉,泣焉,歔且慨焉,为之庙社以春秋焉,盖不止恍焉若坐其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而已也。

  [注]①武乡:今山西武乡县。阳信:今山东阳信县。②筇杖:竹杖。③咄:表示惊诧的叹词。 ④三老:古代掌教化的乡官,帮助县令、丞、尉推行政令。⑤廷掾:县的佐吏。

1.对文题“县令丞簿史题名碑记”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县令、县丞、县簿和县史为碑题名落款,作者为此作记。

B.县令让人将历届县丞、县簿和县史等人姓名题刻于石碑,作者为此作记。

C.县令将历届县丞、县簿等人在县史上记录姓名,作者为此作记并刻于石碑。

D.题刻历届县令、县丞、县簿和县史的姓名于石碑上,作者为此作记。

2.第②段“村父老”聚议态度鲜明,如对于________的官吏“泣”而“思”,对于_______的官吏“目以笑”。(每空两个字)

3.第②段画线句大量运用虚词“焉”,请鉴赏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两处画线句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