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6分)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其闻道也先乎吾固:本来

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小的方面要学习

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道:学习道理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其身也,则耻师焉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吾乎

B.欲人无惑也难矣师道不复,可知矣

C.今其智反不能及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D.皆出于此乎下圣人也亦远矣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

B.文中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又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C.文中慨叹古来的“师道”久已失传。现在一般人,既不能“无惑”,又“耻学于师”,所以越来越愚蠢。然后列举事例加以论证。

D.为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选文的第②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阐述了“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小题4:将下列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2分)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1)强大的秦国不敢对赵国用兵的缘故,只是因赵国有我们两人存在啊。(“所以……”判断句式各1分。)(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句式、词类活用各1分。)

小题1:

题目分析:师道:从师的风尚。本题考查课内基础知识落实情况,落实好注释,这个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小题2:

题目分析:B项的两个“之”都是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A前句为介词,对于;后句为介词,在。C前句为副词,竟然,却;后句为连词,于是。D前句为语气副词,表推测,可译为大概;后句为代词,他们。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小题3:

题目分析: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

题目分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所以……”解释为“……的原因”,同时注意翻译要体现判断句式;第二句时注意。做翻译题时“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上”“下”为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向上、向下。翻译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填空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