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德育或品德的培养与形成。

答案

参考答案:

一种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从外到内的转化过程,它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过程,这种内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社会规范的依从。依从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个体对规范所要求的行为缺乏足够的了解,只是迫于权威或情境的压力才遵从了规范。因此,依从水平上的规范是最不稳定的。 

(2)社会规范的认同。认同是个体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地接受了规范,从而试图与之保持一致,这已不单是因为外部压力,认同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认同水平的规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3)社会规范的信奉。在此阶段,学习者对社会规范及其价值原则有了深刻的理解,并持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之成为自己的一种信念,与原有的价值观念一体化。对规范的信奉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而成了稳定的品德。 

在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其影响因素主要涉及以下几点: 

(1)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对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奠基作用。首先,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品德的发展;其次,父母的道德观念会影响儿童品德的发展;最后,家庭人员构成也可能与儿童品德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2)社会环境。首先,社会风气对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其次,电视、书刊等构成的大众传媒对儿童的成长正在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3)班集体与同辈团体。如果一个班级内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和睦融洽,有凝聚力,有明确的纪律规范,那这种班风对那些品德不良的学生构成了一种压力,同时又提供了良好的榜样。另外,一些小伙伴会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活动面形成相互交往、彼此接纳的同辈团体,这构成了在父母和老师之后对儿童青少年极具影响力的又一种因素。品德的培养和其他知识的教育不完全相同,反对单纯的教育灌输,而提倡给学生提供形成良好的品德的环境和氛围。 

(1)道德认识的培养方法主要有:言语说服、小组道德讨论、道德概念分析等。 

(2)道德情感的培养方法主要有:移情能力的培养、羞愧感。 

(3)道德行为的培养方法主要有:群体约定、道德自律等。 

(4)品德的综合培养方法主要有;案例分析法、游戏和模拟等。

单项选择题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