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呼,声非加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功在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

嗟乎!师道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吾未见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声非加也疾:快,引申为响亮今之众人众人:一般人

B.而江河绝:横渡功在不舍:停止

C.小学而大遗:遗忘士大夫之族:类

D.用心也一:专一驽马十驾:马走一天的路程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吾未见明也日与徒上高山

B.师道不传也久矣然后知吾向未始游

C.顺风呼倚歌和之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而耻学师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 

A.句读之不知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渺渺兮予怀

D.凌万顷之茫然小题4:下列句子中,与例句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于其身也,则师焉

A.吾从而

B.幽泉怪石,无不到

C.望西山,始指

D.攀援而登,踞而遨: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和《师说》都是论说文,为了阐明作者观点,都用了对比论证方法。

B.荀子连用“跂而望”、“登高而招”等五个比喻,反复说明学习的作用。

C.韩愈的“求师问道”,以荀子的观点来审视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D.韩愈将“句读之师”与“问道之师”比较,含重“问道”轻“句读”之意。小题6:将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题3分)

(1)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C  小题5:D

小题6:(1)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善”、“焉”各1分;语意通顺1分)(2)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位卑”“官盛”1分,“羞”1分,语意通顺1分)

小题1: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遗:丢弃。对于课内的重点实词,一定要落实好课文注释。

小题2:

题目分析:A.第三人称代词,他/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B.助词,取独。 C.连词,表修饰。D.介词,向。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小题3: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D与例句者是定语后置句。A.宾语前置句,B.状语后置句,C.主谓倒置。对于特殊句式,平时复习要学分归类。

小题4: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A名词意动用法, 以……为师 //B形名,远的地方//C、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认为……奇异//D.名作状,“象簸箕一样”。对于词类活用,平时复习要学分归类。

小题5:

题目分析:无“重轻”之意。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6:

题目分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善”解释为善行,“焉”为句末语气助词,可解释为了;第二句时注意“位卑”解释为地位低,“官盛”解释为官大,“羞”为意动用法,感到耻辱。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A1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