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图所示电路中,电源两端电压与灯丝电阻保持不变,灯泡L1、L2、L3的规格分别是“4V 4W”、“6V 3W”和“6V 4W”,只闭合开关S2时,L1的电功率为P.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闭合开关S3时,相同时间内L2与L3消耗的电能之比为3:4

B.只闭合开关S3时,电路的总功率为

16
21
P

C.只闭合开关S1时,L1的电功率为16P

D.开关都闭合时,L1与L3的功率之比为4:9

答案

根据P=

U2
R
可得,三灯泡的电阻:

R1=

U12
P1
=
(4V)2
4W
=4Ω,R2=
U22
P2
=
(6V)2
3W
=12Ω,R3=
U32
P3
=
(6V)2
4W
=9Ω;

(1)只闭合开关S2时,L1与L2串联,

∵串联电路中的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

∴根据欧姆定律可得,电路中的电流:

I1=

U
R1+R2
=
U
4Ω+12Ω
=
U
16Ω

L1的电功率:

P=(I12×R1=(

U
16Ω
2×4Ω=
U2
64Ω

(2)只闭合开关S3时,L2与L3串联,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根据Q=I2R可得,两灯泡相同时间内消耗的电能之比:

Q2
Q3
=
I22
R2t
I22
R3t
=
R2
R3
=
12Ω
=
4
3
,故A不正确,

此时电路中的总功率:

P=

U2
R2+R3
=
U2
12Ω+9Ω
=
U2
21Ω
=
64
21
×
U2
64Ω
=
64
21
P,故B不正确;

(3)只闭合开关S1时,电路为L1的简单电路,

L1的电功率P1′=

U2
R1
=
U2
=16×
U2
64Ω
=16P,故C正确;

(4)开关都闭合时,L1与L3并联,

∵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P″1
P″3
=
U2
R1
U2
R3
=
R3
R1
=
=
9
4
,故D不正确.

故选C.

填空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宰予的挑战

  《论语》里,宰予因“昼寝”挨夫子骂而出名。不过睡了个午觉,孔子生气,说说弟子是可以的,但老人家的话说得实在有点过了。什么“朽木不可雕也”,什么“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一向温柔敦厚的夫子,突然变成“毒舌”,说了许多狠话,令人难解。不就是睡了个午觉吗,至于如此发飚吗?当时孔子不会被什么事气糊涂了吧?

  其实,孔子对宰予的不满,郁积了很久。孔门之中,宰予是唯一敢在思想上挑战夫子的弟子。// 宰予最初的挑战,是在课堂上关于“井有仁焉”的辩论。他提了一个刁钻的问题:要是有人落井,跳下去救,必一起死,是仁;不跳下去,见死不救,是不仁。这井该不该跳?

  这是一个逻辑的陷阱。宰予想看看夫子会不会往下跳。

  孔子一下子被问住,深思熟虑了好一会儿,才慢慢说:“何为其然也?”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呢?可以想想别的办法救嘛,不一定非要跳井呀!君子可以被别人欺骗,但不能自己犯傻呀!

  孔子没有直接回答宰予的问题。他没有往“井”里跳,而是从井边绕了过去。

  宰予的另一次挑战,是关于儒家“守丧三年”的礼制。宰予感到三年丧期太长,专门去问孔子,还发挥说:“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这次,孔子回答得很直接:“于汝安乎?”这是问宰予:不“守丧三年”,你安心吗?孔子认为孩子出生三年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父母离世,子女为父母守丧三年,是天经地义之事。不想,宰予却回答:安心。孔子只好说:“安则为之。”宰予走后,孔子感叹说:“予之不仁也!”对他的印象变得更差了。

  宰予说的是事理,孔子讲的是情理,各有各自的理。平心而论,宰予的主张更实际一些,但他一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样子,很难让夫子高兴。// 再后来,宰予居然怀疑起三皇五帝们的“神话”了。他问孔子:听说黄帝活了三百岁,黄帝到底是人呢,还是非人?他怎么可以活三百岁呢?这个问题有点科技含量,不好回答,气得孔子说:“予非其人也!”意思说,宰予根本不是能讨论这个问题的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形容宰予“利口辩辞”。的确,宰予的能言善辩,不在子贡之下。孔子开始很欣赏他,后来却承认自己“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并得出人生的一大教训:对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

  孔门之中,像宰予这样的异端,绝无仅有。孔子虽不喜欢他,却从没有要将他逐出孔门之意。有意思的是,《论语》也详细记录了宰予的一次次诘难和夫子对他日益增加的不满,而没有像今人那样,努力将不喜欢的人和事从历史中抹去。

  宰予的结局并不好。据《史记》记载,他后为齐国大夫,卷入内乱,终被“夷其族” 。——像多数异端人物一样,宰予的命运,并不令人意外。(选自《青年博览》2010年第12期,作者钱宁)

1.对“宰予说的是事理,孔子讲的是情理,各有各自的理”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宰予说的事理是:三年丧期太长,因为他觉得: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B.孔子说的情理是:孩子出生三年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父母离世,子女按情分应为父母守丧三年。

C.宰予的观点和孔子的观点虽然矛盾,但支撑他们各自观点的理由都是充分的,没有谁是谁非之分。

D.宰予和孔子的看法虽各有道理,但宰予否定了老师的观点,这也暴露出他平时对孔子也怀有不满。 2.下列各项中,列出了“孔子对宰予的不满”的几个方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关于“井有仁焉”的辩论上,宰予提出了一个刁钻的问题。

B.父母离世后,宰予认为子女不应为父母守丧三年,自己这样做也会安心的。

C.宰予敢于怀疑三皇五帝们的“神话”;且宰予能言善辩,不在子贡之下。

D.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君子可以被别人欺骗,但不能自己犯傻,这是说我不会上你宰予的当,去直接回答那个问题。

B.宰予认为“守丧三年”则礼坏乐崩,所以孔子同意了宰予的这种说法,并说“安则为之”。

C.宰予能言善辩,可与子贡比肩,孔子开始很欣赏他,后来对他的不满情绪却日益增加。

D.孔子虽然从感情上不喜欢他,但从理性上认同宰予,所以从没有要将他逐出孔门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