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邓 * * 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A.1982 年中共“十二大”上

B.1987 年中共“十三”大上

C.1992 年中共“十四”大上

D.1997 年中共“十五”大上

答案

答案:D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社戏》节选文字,完成小题。(16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边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A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B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C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上,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D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小题1:选文中与画直线语句相照应的句子是那一句?(2分)

小题2:A“但我还以为船慢”;B“然而又自失起来”;C“果然是渔火”;D“于是赵庄就真在眼前了”。这四句分别表现了“我”去看戏途中的                、      、的心理。(4分)

小题3:选文中的景物描写是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展开的,请把有关语句摘抄在下面。(4分)

①视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                                                

②听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                                                

③嗅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                                                

④触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                                                

小题4:选段中画线的语句如何理解?(3分)

小题5:从整体看,选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3分)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陈思王(曹)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曹操)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倩,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 * * 。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文帝即王位,植与诸侯并就国。……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上疏求自试。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既还,怅然绝望。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

评曰:陈思文才富艳,足以自通后叶,然不能克让远防,终致携隙。传曰“楚则失之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其此之谓欤!                (陈寿《三国志·任城陈萧王传》)

谚言“贫不学俭,卑不学恭”,非人性分也,势使然耳。假令太祖防遏植等,在于畴昔,此贤之心,何缘有窥望乎?至于植者,岂能兴难?余每览植之华采,思若有神。以此推之,太祖之动心,亦良有以也。                     (鱼豢《魏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性简易,不治威仪治:讲究、注重

B.不自雕励,饮酒不节雕励:雕饰

C.文帝(曹丕)御之以术御:统治

D.公车令坐死坐死:因罪处死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植既以才见异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B.文帝(曹丕)御之以术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C.于是以罪诛修今王鼓乐于此(《庄暴见孟子》)

D.于是悔而罢之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庄暴见孟子》)小题3:下列句子中,表明曹植“特见宠爱”和“植宠日衰”的原因的一组是

⑴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⑵植援笔立成,可观  

⑶性简易,不治威仪                    ⑷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  

⑸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          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⑺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        ⑻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

A.⑴⑵⑷/⑸⑹

B.⑴⑷/⑸⑺⑻

C.⑵⑶⑷/⑹⑺

D.⑶⑷/⑸⑹⑻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植十多岁就博览群书,下笔成文,以至使曹操以为是请人代写的,后来,在新落成的铜雀台上的比试中,曹植因其出众的才华让曹操非常看重。

B.曹植原来性情平和,生活简朴,不事张扬,加之才华横溢,思维敏捷,曹操对他很宠爱,曾多次想立他为太子,但他后来放任无忌,最终失宠于曹操。

C.曹植做事任性,饮酒无度,加上又不像曹丕那样善于伪装自己讨人欢心,渐渐失去了曹操的宠信。后来司马门和醉酒事件是他当不成太子的失望心情的流露。

D.失势之后的曹植虽内心充满怨愤,但还希望能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他多次请求曹丕会见,好让自己被赏识,受重用,但终未如愿,只得郁郁寡欢,英年早亡。小题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陈寿和鱼豢的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寿和鱼豢都认为曹植才华横溢,鱼豢认为曹植文章文采华美,好像有神助一般,陈寿认为曹植的文采足以流传后世,特别是在齐楚两地。

B.陈寿认为曹植的悲剧源自其不能自我克制、不懂退让以及缺少远虑的性格,这是从本质上对曹植由宠而罢悲剧因素的把握,对读者很有启发意义。

C.鱼豢认为曹植本是一个聪明有才华的人,是不会发生灾难的,同时鱼豢根据自己对曹植文采的感受,推想曹操当初被他的文章感染,也是很有道理的。

D.陈寿和鱼豢都对曹植的不幸感到惋惜,但都认为曹植的悲剧除了自己的错误外,曹操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此,陈寿说得委婉,鱼豢说得直截。小题6:把下列划线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文:                                                                      

②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译文:                                                                      

③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