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14分)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 * *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 * * 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小题1: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良乃入,具告沛公
B.距关,毋内诸侯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否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小题2:对下面“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何厌之有 ③函封之 ④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B.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D.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小题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沛公安在?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5分)
(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2分)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 沛公说:“你和项伯相比谁更小些谁更大些?”(2分“孰与” 1分,句意1分)(2)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以及意外的变故。(3分“所以”,判断句式1分,“出入” 1分)
小题1: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文言通假现象。B“距”通“拒” C“倍”通“背” D“蚤”通“早”。对于课内文言通假现象,平时复习要学会整理。
小题2:
题目分析:①助词,的;②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③代词,它;④动词,到。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小题3:
题目分析:题目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C与例句都是判断句式。A定语后置,B宾语前置,D被动句。对于特殊句式,平时复习要学分归类。
小题4:
题目分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孰与”解释为“和……相比,谁更……”;第二句时注意“所以”解释为“……的原因”,“出入”解释为“进入” ,同时注意句式是判断句式。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