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今年是我国现行宪法颁布施行三十周年。这部宪法对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四部宪法对公民监督权的规定

1954年

宪法

   公民对于任何违法失职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向各级国家机关提出书面控告或者口头控告的权利。由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
1975年

宪法

   公民对于任何违法失职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向各级国家机关提出书面控告或者口头控告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刁难、阻碍和打击报复。
1978年

宪法

   公民对于任何违法失职的国家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有权向各级国家机关提出控告。公民在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有权向各级国家机关提出申诉。对这种控告和申诉,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1982年

宪法

   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今年是我国现行宪法颁布施行三十周年。这部宪法对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四部宪法对公民监督权的规定

1954年

宪法

   公民对于任何违法失职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向各级国家机关提出书面控告或者口头控告的权利。由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
1975年

宪法

   公民对于任何违法失职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向各级国家机关提出书面控告或者口头控告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刁难、阻碍和打击报复。
1978年

宪法

   公民对于任何违法失职的国家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有权向各级国家机关提出控告。公民在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有权向各级国家机关提出申诉。对这种控告和申诉,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1982年

宪法

   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今年是我国现行宪法颁布施行三十周年。这部宪法对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四部宪法对公民监督权的规定

1954年

宪法

   公民对于任何违法失职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向各级国家机关提出书面控告或者口头控告的权利。由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
1975年

宪法

   公民对于任何违法失职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向各级国家机关提出书面控告或者口头控告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刁难、阻碍和打击报复。
1978年

宪法

   公民对于任何违法失职的国家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有权向各级国家机关提出控告。公民在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有权向各级国家机关提出申诉。对这种控告和申诉,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1982年

宪法

   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

小题1:1954年宪法的规定与1975年宪法的规定相比,不同点是什么?(2分)

小题2:为什么说,同前三部宪法相比较,1982年宪法的规定更为完善?(2分)

小题3:公民应如何正确行使监督权?(2分)

答案

小题1:①1954年究法规定了公民有取得赔偿的权利, 但1975年宪法没有这项规定。 (1分)

②1975年宪法规定了任何人不得刁难、阻碍和打击报复公民对违法失职人员的控告,但1954年宪法没有这项规定。(1分)

小题1:1982年宪法

①对公民监督权的规定更全面,更具体。

②明文规定了公民有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

③不仅规定了公民有监督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而且规定公民有监督国家机关的权利。

④规定了有关国家机关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检举,有查清事实,负责处理的义务。

⑤完善了公民依法获得赔偿的规定。(2分)

以上5点,答出其中任意2点,即可给2分;只答出其中1点,给1分。

小题1: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勇于依法行使权利,采取合法方式,不干扰公务活动。(2分)以上4句,答出其中任意2句,即可给2分;只答出其中1句,给1分。

本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四部宪法对公民监督权的规定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监督权知识的理解。

小题1:可以从公民有取得赔偿、公民对违法失职人员的控告等方面回答。

小题1:可以从公民监督权、公民有批评权、监督国家工作人员、依法获得赔偿等方面回答。

小题1:可以从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依法行使权利等方面回答。

单项选择题 共用题干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偷父

刘心武

  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灯,到卫生间一仰头,心就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了!这时,忽然听见卧室床下有动静。我左手从衣兜掏山手机,准备拨110报警,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由来!放下手里的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咱们好商量!”

  一个瘦小的少年从床底下爬出来了,剃着光头,穿一件黑底子的T恤。我用窗帘叉指着他:“你偷了些什么?把东西掏出来!”

  (1)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

  他那一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我命令他跟我来到门厅里,开始询问。他今年14岁,家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他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前开始了流浪生活,现在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这个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饿吧?”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我为他泡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我决心放他走,对他说:“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是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法的事,你应该走正路。”他点头。

  我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我还不想走。”

  我大吃一惊:“为什么?”

  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我爸在床底下呢……”

  天哪!原来还有个大活人在卧室床底下。我慌忙将窗帘又抢到手里,准备拨110。这工夫,那少年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麻利地爬进了床底下。我惊魂未定,他却又爬了出来,回到了门厅。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我正想嚷,他对我说:(2)“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那幅油画,是我临摹凡·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郁,胡子拉碴的。少年告诉我,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隔着铁栅看见了这幅画,一看就觉得是他爸,总想偷走它。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

  我细问他:“你爸现在在哪儿呢?你妈妈呢?”

  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嫌他爸穷,跟别人跑了。他记得他爸,那扎人的胡子茬儿,那熏鼻子的汗味加烟味加酒味……不记得是哪一天,忽然说他们那村外地底下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他爸爸也去挖。去年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

  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我听这孩子讲他爸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今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的画像时,我的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

  我把画送给了他。他也不懂得道谢。我把门打开,他闪了出去。

  关上门以后,我若有所失,又出门一溜烟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冲出楼门,四面张望。

  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一派寂静笼罩着我。

  ——我是想追上去叮嘱他:“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选自2005年12月25日《文学故事报》,有删改)

1.简要分析“偷父”少年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画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语言。

(1)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偷父”少年“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请揣摩少年此时的心理活动,并用第一人称描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末尾,“我是想追上去叮嘱他:“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请结合全文分析,这表露出“我”的什么情感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