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实验题

(6分)洋洋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的活动中,选用了焦距未知的凸透镜.

(1)将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用平行光作光源,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并调整蜡烛火焰、凸透镜及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其大致在   上,为实验探究做好准备.

(3)如图乙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移到标尺10cm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为止.生活中    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来工作的.

(4)在图乙所示情况下,保持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在凸透镜左侧附近安装一个焦距适当的   

A.凸透镜    B.凹透镜

(5)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标尺35cm处,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的实像.

(6)如果用不透明纸板将凸透镜上半部分遮住,结果   

A.没有影响     B.不能成像     C.成一半的像    D.仍能成完整的像,但亮度变暗.

答案

(1)10;(2)同一高度;(3)照相机;(4)B;(5)放大;(6)D

题目分析:(1)与凸透镜主光轴平行的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为焦距,所以图示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2)实验前,应调整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3)此时物距,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这是照相机的原理;

(4)蜡烛向左移动,它的像也向左移动,说明折射光线会聚在光屏左侧,在不动光屏的情况下,若再次成像,需使透镜的折光本领变弱,所以应在凸透镜左侧再安装一个凹透镜;

(5)当蜡烛移到35cm刻度处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

(6)把透镜的上半部分遮住,烛焰发出的光能从透镜的下半部分通过凸透镜射到光屏上,所以成的像依然是完整的,只不过通过凸透镜的光线变少,所以像变暗。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999年3月15日,美国军方在新墨西哥州白沙导弹靶场,成功地进行了PAC一3型“爱国者”导弹拦截战术弹道导弹试验,标志着美国在发展高性能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上又取得了新的进展. PAC一3型“爱国者”导弹是采用动能武器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概念防空反导武器,可在大气层内低空、靠直接碰撞杀伤方式拦截摧毁战术弹道导弹,以保护像指挥控制中心、港口和地下井之类的重要军事目标.目前,它正处于型号研制阶段. PAC一3型“爱国者”导弹由一级固体助推火箭、制导设备、雷达导引头、姿态控制与机动控制系统、杀伤增强器等组成.全弹长5.2米,弹体直径255毫米,起飞重量321千克,助推火箭关机后的重量为140千克.其雷达可在导弹飞行末端自主跟踪与识别来袭目标,既可跟踪战术弹道导弹,也可跟踪巡航导弹和飞机,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高机动能力.其姿态控制发动机由180台径向分布、快速点火的微小型脉冲式固体发动机组成,在导弹飞行末端,控制弹体的俯仰与偏航,修正姿态,确保导弹灵活机动、自主寻的,直接命中摧毁目标.杀伤增强器是为该导弹专门设计的一种补拦设备,用来增大导弹的有效拦截面积,降低脱靶率.它由24块每块重214克的破片和炸药组成,当导弹在接近目标达一定距离时,雷达导引头测距数据决定准确及时引爆炸药,使动24片破片围绕弹体中心低速径向发射出去,形成高密度的破片圆环,有效增大拦截面积,使敌方导弹或被导弹击中或被破片击中. PAC一3型“爱国者”导弹对战术弹道导弹的拦截距离达40千米,拦截高度达15千米,可拦截射程小于l000千米的战术弹道导弹.其主要特点是:综合作战能力强,杀伤威力大,与来袭弹头碰撞时的质量可达140千克,可形成巨大动能,确保摧毁目标;同时,它尺寸小,机动灵活,火力大,在一部只能装4枚海湾战争用“爱国者"导弹的发射车上,可带16枚PAC一3型“爱国者”导弹;另外,其作战条件范围广,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可在大气层内低空作战,在雾、雪、雨和预计不到的对抗环境下都有效.

对PAC一3型“爱国者”导弹特点归纳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A.PAC一3型“爱国者”导弹综合作战能力强,杀伤威力大,能确保摧毁目标

B.PAC一3型“爱国者”导弹尺寸小,机动灵活,火力大

C.PAC一3型“爱国者"导弹作战条件范围广,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

D.PAC3型“爱国者"导弹具有在大气层内,在雾雨和料想不到的环境下作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