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25分)

(甲)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苏轼《后赤壁赋》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今者暮薄:迫近

B.而江山不可复矣识:认识

C.攀栖鹘之巢危:危险

D.反而登舟,乎中流放:不拘束,任意行动小题2:下列加点字与“掠予舟而西也”一句中的“西”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假舟楫者非能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

D.适有孤鹤,横江来。(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hàng  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小题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是日定矣 ②湖中焉得有此人

B.①余强饮三大白别 ②反登舟,放乎中流

C.①选贤能 ②天与云与山

D.①湖中得更有此人 ②神明自得,圣心备小题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客有吹洞箫者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此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小题5: 下列对两篇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后赤壁赋》写月夜之游,集中描绘了断岸、高山、明月、巉岩、草木,景色由清幽转为峭拔。《湖心亭看雪》重在写雪后西湖奇景和游湖巧遇,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

B.《后赤壁赋》最后描述诗人梦中看见道士化鹤的场景,显现文章奇想联翩、妙趣横生的艺术特色。《湖心亭看雪》中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数量词运用,很能表现出作家另一种简练、写实的艺术风格。

C.《湖心亭看雪》通过对湖心亭赏雪巧遇一事的描写,表现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怀。《后赤壁赋》则借助于惊险迷离的景物描写,很大程度反映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积极为国为民的高尚品德。

D.《湖心亭看雪》记述作者以小舟独往湖心亭的所见所闻,是在大雪三日后的某个清晨(也有一说,是在傍晚八点多钟),而《后赤壁赋》所写清幽峭拔的赤壁之景,则肯定在秋末冬初的某个明月之夜。小题6:给下列句子断句(用“/”断开,每处0.5分,共2分)

拉 余 同 饮 余 强 饮 三 大 白 而 别 问 其 姓 氏 是 金 陵 人 客 此。

小题7: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3分)

                                       

②顾安所得酒乎?(2分)

                                       

③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A

小题5:C

小题6: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小题7:

①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到临皋亭。(关键词:是、望、自、,共3分)

②只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关键词:顾、安……乎,句意通顺,共2分)

③不要说公子您痴,还有比公子您更痴的人!(关键词:莫、似,句意通顺,共3分)

小题1:

题目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危:高处。

小题2:

题目分析:名词作动词用,游泳之意;A名词作状语“用箕畚”C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D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小题3:

题目分析:A项,古代夜间记时单位,每更约两小时;还。B项均表承接。C项为选举,和。D项为哪能;句末语气助词。

小题4:

题目分析:例句为定语后置句。B项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被动句,D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小题5:

题目分析: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结合文章具体的上下文来判断。《后赤壁赋》反映了诗人较为浓重的对人世不可琢磨的虚无色彩。

小题6:

题目分析: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介词、语气助词、连词等等)。

小题7:

题目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问题。

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

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 * * ,他无须挥舞权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唯以他的人格和思想,召引了大群年青的奴隶。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理解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的火焰。数千年的僵尸政治,“东方文明”,专利,强暴,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韧性的战斗。他虽然注重实力的保存,却不惮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地单身鏖战。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1)甚至在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2)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来众多的“私敌”,(3)没有一个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箭,(4)因此,也就没有一个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战绩。他所凭借的仅仅是一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但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

在他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会,石雕、铜像以及传记,可悲哀的是:当再度被赋予形体的时候,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平凡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鲁迅是“人之子”,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正因为他耳闻了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了淋漓的鲜血升腾的地火,深味了人间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于生命的活力。

这样一个毕生以文字从事搏战的人,他的形象,其实早经文学本身表达无遗了。世间纪念物,丝毫也不能为他增添或减损些什么,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感念而已。如果它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毋宁说:我们什么都不需要!

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的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

对加粗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引了大群年青的奴隶”是说鲁迅引导众多受奴役的青年人起来反抗旧世界。

B.“铺垫和厚饰”是指鲁迅逝世后有人有意无意地抬高鲁迅,美化鲁迅。

C.“宗教式的膜拜”是指像对宗教领袖一样对鲁迅顶礼膜拜。

D.“最有分量的东西”是指对真理的渴求、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