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下面后面题目。 (共1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能水也(游水)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B.而闻者彰(清楚)官盛则近谀(阿谀、奉承)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子需要停顿的地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D.而耻学于师(以……为耻)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吾尝终日而思矣则群聚而笑之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其皆出于此乎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于师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述,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相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D.《师说》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责备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小题4:翻译下列文言句子。(8分)
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1)借助于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但是能够横渡江河。(2分)(2)因此,无论地位高贵还是地位低贱,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3分)(3)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一顾的,现在士大夫们的认识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吗!(3分)
小题1: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读: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片段。对于课内重要的实词,平时学习一定要落实好注释。
小题2:
题目分析:B中而都修饰关系。A前句为结构助词,的;后句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前句为代词,他们;后句为语气副词,大概。D前句为对,后句为向。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小题3:
题目分析:四个经历无法阐明注重积累的重要性。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
题目分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水”为名词用作动词,游水,“而”表转折关系;第二句注意“无”解释为“无论”,同时注意“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判断句;第三句注意“之”解释为这,“乃”解释为竟然、却,“其”为加强语气副词。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