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陈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

祀为屯田都尉,犯法当死,文姬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词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时且寒,赐以头巾履袜。操因问曰:“夫人家先多坟籍,犹能忆识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裁四百余篇耳。”操曰:“今当使十吏就夫人写之。”文姬曰:“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草唯命。”于是缮书送之,文无遗误。后感伤乱离,追怀悲愤,作诗二章。

[注]坟籍:泛指古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东卫仲道适:前往

B.归宁于家归宁:女子回到娘家

C.流离涂炭涂炭:遭受火灾

D.追祀罪原:推究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文姬胡骑所获②祀屯田都尉

B.①时公卿士远方使驿坐者满堂②文姬进,蓬首徒行

C.①乃遣使者金璧赎之②赐头巾履袜

D.①而不济垂死命乎②于是缮书送小题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都能表现蔡文姬识见才具的一组是(   )

①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      ②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

③祀犯法当死,文姬诣曹操请之。  ④音词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⑤闻夫人家先多坟籍。            ⑥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

⑦今所诵忆,裁四百余篇耳。      ⑧乞给纸笔,真草唯命。

A.①③⑤⑦

B.②③⑥⑧

C.②④⑤⑦

D.①④⑦⑧小题4:对文中内容的评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蔡文姬虽出身名门,可一生命运甚为坎坷。她先后嫁了三个丈夫,其中第二次婚姻是被迫嫁给南匈奴的左贤王,并为他生了两个孩子。

B.董祀犯法,是蔡文姬有胆有识,当着众多公卿名士和远方使者的面极力辩白,才洗刷了董祀的冤屈,使他得免一死。

C.东汉末,蔡文姬曾在北地流亡十多年,后来,因曹操和其父是老朋友,又十分赏识文姬的超群才具,于是用金璧把她赎回,文姬始得归汉。

D.曹操不但同情蔡文姬的遭遇而且又派去十个人,帮助蔡文姬把四百多篇文章抄写下来。小题5:把“陈留董祀妻者……”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诚实相矜,然文状已去,奈何?

(2)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之命乎?

(3)闻夫人家先多坟籍,犹能忆识之不?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A

小题5:(1)我确实很同情你(和董祀),但判决的文卷已经送出去了,又怎么办呢?

(2)(您)为什么要吝惜派出一匹快马,而不去救助一个将死的人呢?

(3)听说夫人家中,原先有许多古书,你还能记起它们的内容吗?

小题1:

题目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B“适”应为女子出嫁;“涂炭”应为泥淖炭火,喻极端困苦的境地;原:宽宥。所以选B。

小题2:

题目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C两个“以”都是“用”的意思;A①被;②做;B①和;②等到;D①定语标志,的;②代曹操。所以选C。

小题3:

题目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①④⑦⑧项,分别从音乐、忆诵诗文、口才和书法等方面,反映了文姬的杰出才能。所以选D。

小题4:

题目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项为董祀求情,不是“洗刷冤屈”;C项,曹操赎回文姬,与“赏识才具”无关;D蔡文姬并未接受曹操派人协助抄写的建议,文章是她自己默写下来的。所以选A。

小题5:

题目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矜”被动句“文状已去” “骑”“济”“坟籍”“不”。

参考译文:

陈留郡董祀的妻子,是同郡人蔡邕的女儿,名叫琰,字文姬。她学识广博,才华出众,善于论辩而又精通音律。嫁给了河东的卫仲道。后来丈夫死了,又没有子女,便回到了娘家。汉献帝兴平年间,天下发生大的变乱,蔡文姬被胡人的骑兵掳掠,被强迫嫁给了南匈奴的左贤王,在胡地生活了十二年,生了两个孩子。曹操素来与蔡邕交好,为他没有留下子嗣而伤心,便派遣使者用金璧把文姬赎了回来,重新改嫁给了董祀。

董祀做屯田都尉,触犯法律将判死罪。蔡文姬为这件事面见曹操请求赦免。这时朝堂上 坐满高官、名士和远方来的使者、宾客,曹操对众人说:“蔡伯喈的女儿就在外面,今天让她来拜见诸君。”等到文姬进了朝堂,只见她蓬头散发,赤足而行(一说“步行”,见《辞海》)。又俯身叩头请罪,说话时口才出众而充满悲伤之意,众人都因此而动容。曹操说:“我确实很同情你和董祀。但判决的文卷已经送出去了,又怎么办呢?”文姬说:“您的马厩里有成千上万匹好马,手下有数不清的勇士,为什么要吝惜派出一匹快马,而不去救助一个将死的人呢?”曹操被她的话所感动,就追回成命,宽宥赦免了董祀的罪。当时天还很冷,又赐给她头巾鞋袜。曹操于是询问说:“听说夫人家中原来有许多古书典籍,还能不能把它们回忆记诵出来呢?”文姬说:“早先亡父留给我的书有四千来卷,在颠沛流离、极度困苦中,都无法保存下来了,现在我能忆诵的,才不过四百余篇罢了。”曹操说:“现在就派十名书吏给您,让他们帮助您把这些书抄写出来。”文姬说:“我听说男女有别,按礼节不宜亲口传授。只请求您给我纸笔,让我自己把它写下来,用楷书还是用草书,只听您的吩咐。”于是就把所记诵的典籍抄写好给曹操,文字上都没有遗漏和错误。后来感伤于自己在乱世的坎坷遭遇,追忆抒写自己的悲愤心情,又写了《悲愤诗》二首。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关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垓下  壁:设营驻守

B.力拔山兮气世 盖:胜过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购:购买

2.下列加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项王大惊曰  平明,汉军觉之

B.故汉追及之  乃分其骑为四队

C.汉军围数重  乃分军为三,复围

D.吾公取彼一将 天之亡我,我何渡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外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之所以拒渡乌江,是因为觉得老天要灭掉自己,且失败无颜见江东父老。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均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