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网民比较关注一些热点新闻,但是一些新闻有结论,一些没结论,网友戏称这些没有结论的新闻为"烂尾新闻",对于这些烂尾新闻,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这是一个信息公开的时代,也是一个真相隐藏的时代。随着信息逐渐的透明化,人们对于社会热点事件越来越关注,并且对于事件背后隐藏的真相也越来越期待。然而,部分地方政府或行政机关处理很多热点事件的情况是"表态多,行动少"、是"调查多,公布少",从而出现一些"烂尾新闻",这从根本上体现的是少数地方政府和机关的消极态度。所以,我们应当予以重视,多思广纳良策,以期改善。 毋庸置疑,"烂尾新闻"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烂尾新闻"容易导致相关政府或行政单位公信力下降。热点事件刚发生时相关政府或行政单位会承诺"第一事件",要"严肃查处",然而往往是开头轰轰烈烈,结尾畏畏缩缩,经常虎头蛇尾,最后不了了之,而普通群众也只能听到各种口号,却一直在云里雾里,犹如水中望月雾里看花一般,诸如"表哥"、"表叔"等事件最终结果始终不明不白。 另一方面,"烂尾新闻"有损相关法律法规的公正与威严。一般而言,"烂尾新闻"的存在正是对相关人员违法违规行为的姑息与纵容,是执法不严,执法不力的结果。在法律日趋完善的今天,却出现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法律威严何存?法律公信何在? 正因如此,我们对于当前存在的"烂尾新闻"现象一定要加大重视程度,应客观分析,多措并举,使真相离我们越来越近。为此,我有如下建议。 第一、相关政府或行政单位应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对舆情的积极关注固然重要,但是对问题的积极处理更必不可少。对事件的处理不应停留在开开会、见见面、表表态的层面,更应该加大力度,多调查,多核实,多治理。 第二、应该健全和创新相关机制。应确保整个事件调查和处理过程的透明和公开,同时各相关部门要形成合力,纪检、司法、执法等部门应各守其职、各尽其责,多方合作,推动问题的解决。 第三、权力应在阳光下运行,我们也要加大监督监管力度。丰富监管主体,拓宽监督渠道,引入诸如媒体、网民等社会力量加强监督,才能促使各级机关和相关执法人员恪尽职守,从而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烂尾新闻"不应是常态,我们不仅要多管齐下尽力避免"烂尾新闻"的出现,更应该从每一个公共热点事件的处理中总结反思,建立预案机制,完善预防措施,才能顺利推动工作的发展,从而稳步推动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