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型施工单位承接53km四车道高速公路路面及交通工程施工,路面单幅宽10.5m,自下而上路面结构层为:底基层为18cm厚4%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为36cm厚6%水泥稳定碎石(分两层摊铺);面层为7cm厚AC-20,6cm厚AC-16,5cm厚SBS改性SMA沥青混合料。全线有4个互通式立交连接地方道路,其中设有4个匝道收费站,1个监控、收费及通信分中心,该分中心集中管理本路段监控系统、收费系统和通信系统,施工单位承担了包括安全设施、监控系统、收费系统、通信系统等施工。施工单位将路段中间K25+000右侧的弃土场硬化后,作为沥青混凝土拌和站场地,并配置了一套4000型间歇式沥青混凝土拌和设备。该设备主要指标如下:每拌制一份料的重量Gj=4000kg,每份料的加料时间t1=15s,每份料的拌料时间t2=20s,每份成品料卸料时间t3=13s,时间利用系数KB=0.85。施工单位同时配置了两台11m宽的超大型摊铺机,4台YZC双钢轮振动压路机及两台16T的XP胶轮压路机。路面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对上面层的压实十分重视,确定了质量控制关键点,并就压实工序做出如下书面要求:
(1)初压采用双钢轮振动压路机静压1~2遍,初压开始温度不低于140℃;
(2)复压采用双钢轮振动压路机振压4遍,复压初始温度不低于130℃;
(3)终压采用胶轮压路机静压1~2遍,终压结束温度不低于120℃;
(4)相邻碾压重叠宽度应大于30cm;
(5)为保证沥青混合料碾压过程中不粘轮,应采用洒水车及时向混合料洒水。改性SMA路面试验路段施工中,发现大量油斑。施工单位技术员分析后认为产生油斑的原因可能是:运输距离较远,SMA混合料中骨料与沥青产生离析;拌和时间太短,导致拌和不够充分;拌合料(特别是纤维掺加剂)及路表含有一定的水分等,经采取措施处理后,路面施工正常进行。路面工程全部完工并验收后,施工单位进行了交通工程收费系统的施工,两周后,收费站出口车道的自动栏杆、通行信号灯等单机(体)设备安验及配线施工完毕。收费系统全部施工完毕交付使用后,某收费站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1:收费亭内收费员由于要核对某车辆信息,需与收费站监控值班员直接通话。
事件2:某日深夜,有歹徒袭击收费亭,收费员遭遇人身威胁。
参考答案:
2.第(1)条正确。第(2)条正确。第(3)条错误,胶轮压路机应采用双钢轮式压路机或关闭振动压路机。第(4)条正确。
第(5)条错误,应采用雾状喷水法洒水。
3.可能的原因有:SMA混合料温度过高,改性沥青发生老化;用油量过高(或沥青用量控制或油石比控制不当);压路机碾压遍数过多,使路面超压。
4.摊铺中出现的油斑应及时铲除并用热料填补,碾压中出现的油斑应及时在油斑区域撒机制砂。
5.要重点检查电源线、接地线的配线正确性。
6.直接通话采用内部对讲系统;发生人身威胁时使用安全报警系统。
解析:
本案例第1问主要考查沥青混凝土拌和设备的生产率的计算。根据间歇式设备生产率计算公式计算得出。
本案例第2问主要考查路面面层的压实工序。热拌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及成型:
(1)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应按初压、复压、终压(包括成型)三个阶段进行。
压路机应以慢而均匀的速度碾压,压路机的碾压速度应符合规定。
(2)初压应在混合料摊铺后较高温度下进行,应采用轻型铜筒式压路机或关闭振动装置的振动压路机碾压2遍。压路机应从外侧向中心碾压。相邻碾压带应重叠1/3~1/2轮宽,最后碾压路中心部分,压完全幅为一遍。
(3)复压应紧接在初压后进行,复压宜采用重型的轮胎压路机,也可采用振动压路机或钢筒式压路机。碾压遍数应经试压确定,不宜少于4~6遍,达到要求的压实度,并无显著轮迹。
(4)终压应紧接在复压后进行。终压可选用双轮钢筒式压路机或关闭振动压路机碾压,不宜少于两遍,并无轮迹。路面压实成型的终了温度应符合规范要求。
本案例第3问和第4问主要考查产生油斑的可能原因及处理方法。产生油斑的可能原因主要有三方面:(1)SMA混合料温度过高,改性沥青发生老化;
(2)用油量过高(或沥青用量控制或油石比控制不当);
(3)压路机碾压遍数过多,使路面超压。摊铺中出现的油斑应及时铲除并用热料填补,碾压中出现的油斑应及时在油斑区域撒机制砂。
本案例第5问主要考查在通电试验前,收费站出口车道设备应重点检查的配线种类。在通电试验前,收费站出口车道设备应重点检查电源线、接地线配线的正确性。
本案例第6问主要考查收费子系统的功能。内部对讲系统的功能为:
(1)为收费站与收费亭间提供直接语音通道,便于收费站的监控员与收费亭内收费员之间的业务对话。
(2)对讲主机可群呼、单呼分机等。
(3)收费站监控员可对每个收费亭进行监听。安全报警系统的功能为:收费员在遏到人身、金钱安全威胁等紧急情况下向收费站监控室发出报警信息,请求救援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