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同答问题。(6分)

①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 “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雍也》)

②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孟子离娄下》)

【注】①子华:即公西赤。下文的“冉子”即冉求。②釜:一釜合当时六斗四升。下文的“庾”,一庾合当时二斗四升,下天的“秉”,一秉合当时一百六十斗。③益:增加。④与:给。⑤惠:恩惠,德惠。

小题1:请概括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答:                                                                                     

小题2:公西赤能否接受冉求给予的“五秉”之粟?为什么?请综合以上选段简析。(4分

答;                                                                                     

答案

小题1:不能滥施恩惠(或:施子恩惠要适当。或:行事要以“义”为准则)。(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①公西赤不该接受冉求给予的“五秉”之粟,因为对方妄施恩惠,不符合“周急不继富”的原则;②公西赤如果接受冉求妄旌的恩惠,就会伤害廉洁。(4分,各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

题目分析:品味①段中孔子所说“君子周急不继富”与②段中孟子所说“可以取,可以无取”就可品味出两个选段的共同之处是不能滥施恩。

小题2:

题目分析:根据第①段孔子所说“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可知西赤应属富人之列,因此公西赤不应该接受,再根据第②中孟子的主张,接受就会伤害廉洁,因此从以上两个角度分析就应作“公西赤不能接受冉求给予的‘五秉’之粟”的结论。

参考译文:

①西赤出使齐国,冉求为,西赤的母亲请求给些小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了他小米八十石。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肥马驾的车,身穿又轻又暖的皮衣。我听说过,君于应周济急需的人,而不要使富人更富。”

②孟子说:“可以拿,可以不拿,(如果)拿了,就伤害了廉洁;可以给,可以不给,(如果)给了,就伤害了恩惠。”

单项选择题 A1/A2型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①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②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③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④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⑤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⑥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⑦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⑧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⑨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老头子为什么选择在中午时分来报仇?第①段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头子让二菱看他这场“英雄的行为”原因何在?表现了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加粗的“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是表现老头子紧张.恐惧的心理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⑦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⑧段画线的自然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