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文言文阅读(20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赤壁赋》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子愀然 (容色改变的样子)

B.山川相(缭、盘绕)

C.酾酒临江 (斟酒)

D.而吾与子之所共(合适)小题2: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一致的一项是(   )

A.而又何羡乎

B.而今安在哉

C.客有吹洞箫者

D.何为其然也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望美人兮天一方

B.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徘徊于斗牛之间小题4:下列各句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幽壑之潜蛟

B.鱼虾而友麋鹿

C.方其荆州

D.匏樽以相属小题5: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相与枕藉舟中 浩浩如冯虚御风

B.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今是溪独见辱愚,何哉

C.挟飞仙遨游 则天地曾不能一瞬

D.不知东方既白 目遇而成色小题6: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分)

⑵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3分)

⑶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4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D

小题5:B

小题6:(1)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2)水像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3)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

小题1:

题目分析:解答此题,可回忆所学课文,也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句,查看其是否符合句意。题中,D项的“适”解释错误,应是“享用”之意。

小题2:

题目分析:解答此题,可回忆课文所学进行判断,也可独立判断。题中,A、B、D三句均为为宾语前置句,只有C句是定语后置句。

小题3:

题目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课文所学,比较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题中,B项加点的“遨游”古今意义一致。A 项的“美人”在古代指所思慕的人,今指漂亮女人。C项的“妻子”古指妻子儿女,今指丈夫的配偶。D项的“斗牛”在古代指星宿名,今指一种运动。

小题4:

题目分析:解答此题,要根据课文所学,分析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题中,A项的“舞”,其动作发出者是“幽壑之潜蛟”,而且这动作不是“幽壑之潜蛟”主动发出的,而是在某种情况的驱使下发出的,因而是动词的使动用法。B项的“侣”本是名词,在这里用为动词,意思是“把(谁)当成伴侣”,因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C项的“破”本是形容词,在这里用为动词,所以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小题5:

题目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各句句子结构。题中,B项的“于”都作介词,都表示被动。A项的“乎”,前者作介词,相当于“在”;后者作词尾。C项的“以”,前者作连词,相当于“来”;后者是停止之意。D项的“之”,前者作助词,取消主谓短语的独立性;后者作代词,指代景色。

小题6:

题目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子”是第二人称尊称,相当于“您”;“渔樵”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捕鱼砍柴”之意;“侣”和“友”是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把(鱼虾和麋鹿)当成伴侣和朋友”之意。第(2)中,“斯”作代词,这样;“往”即“(流)去”;“盈虚”指月亮的时圆时缺;“卒”是“最终、到头来”之意;“消长”指“消损和增长”。第(3)句中,“主”是“主宰”之意;“苟”表假设,相当于“如果”;“虽”表让步关系,相当于“即使”。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历史的幽默     金克木

翻看杂志,在《群言》今年第2期上见到有关“传统文化”的座谈会记录。会中,袁行霈教授说:“我们走《新青年》的路,不走《学衡》的路。”说得好。但他没有说:这两本杂志后来都走到了什么地方?我们是在什么路上走了一个世纪?此刻走到了什么地方?座谈会是老人遇到了新问题,还是新人又提出了老问题?我胡思乱想,忽然发现历史老先生很幽默,往往和自以为创造历史甚至指挥历史的人开玩笑。

《学衡》和《新青年》的对抗,简单说,起点是文言与白话之争,发展到拥护传统文化和打倒传统文化之争。可是到这两大阵营内部一瞧,双方差不多都是一些留学生。提倡白话的胡适和坚持文言的吴宓都是留学美国学外国文学哲学的。作古文和讲古书,《学衡》的人未必胜得过《新青年》的人。反传统激烈得过分,连汉字汉语都要废除的钱玄同是章太炎的学生。在传统文字学和音韵学方面,《学衡》中人只怕难得有胜过他的。两杂志以外的林纾曾写信给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反对白话文。蔡在回信中说,“周氏兄弟(鲁迅和周作人)所译《域外小说集》文辞古奥,非浅学者所能解。”大概蔡对林的态度有点生气,所以不免话中带刺。不懂外国文而翻译的林的古文不见得比得上懂外国文而翻译的周的文章之古。蔡本人就是进士还入了翰林院又留学欧洲。主张古文的不比主张白话的更通古文,而双方又都是学外国文介绍外国的。地道的传统古董应当是蔡元培,偏偏他又是新学的主帅。到1930年,他六十几岁了,还主张废除姓氏、婚姻、家庭。洋文比中文水平高出不知多少倍的辜鸿铭反而拖着辫子硬充清朝遗老讲《春秋》。历史真够幽默的。

《学衡》和《新青年》各走极端自立门户,于是全进了死胡同,无疾而终或摇身一变。看起来好像是,历史既不喜欢极端,又不喜欢调和折衷。地球是圆的。纬度上任何一点都通连东方和西方。经度上任何一点都通连南北两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衡》的主编是吴宓。本是留美预备学校的清华大学办起“国学”研究院。主持人是吴宓。五位导师是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这五个人都不是《学衡》一派。梁是维新派,清朝的六品官,后来拥护共和反对复辟。王国维连举人进士都不是,是翻译书出身,在民国时期的紫禁城里得到宣统皇帝封官,便不剪辫子而充当遗老。陈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维新派大人物。他十三岁便曾去日本,以后在欧洲和美国留学多年。赵、李从外国回来,一个教语言学,一个教人类学、考古学。梁应当是遗老而不是遗老。王本来不是遗老而竟成遗老。这五位讲“国学”的都深通“外国”学。梁办《新民丛报》。王译外国书。陈、赵、李都在外国留学。(向达告诉我,陈在瑞士曾听过列宁演讲,不知确否。)陈是吴极力推荐又极力劝驾才回国教书的。老派王国维是新派胡适推荐的,否则清华园里未必能容下一位拖着辫子的清朝遗老还要他主持院务而他不肯。陈寅恪作的对王的悼辞说:“鲁连黄鹞绩溪胡,独为神州惜大儒。”这一诗一序可算是陈的第一篇论文,看得出诗中字字句句都经过斟酌。说胡适有眼光,又用“独”、“惜”、“大”字眼并非轻易。全篇以王为例对文化的传统发表了独有的见解。本“国学”和外“国学”通连成一体,这是不是历史的幽默?

小题1:

根据文意不难判断,《新青年》和《学衡》是有不同主张的两份杂志,前者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在本文作者看来,这两本刊物的主张有一个共同点,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不超过15个字)

小题2:

请为文中划线处补写一个比喻句,表明 各种主张可以殊途同归的意思,并与上文衔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25个字)

小题3:

文中所引陈寅恪“独为神州惜大儒”诗句中,一个“独”字表现出革新派人物_________________,一个“大”字表现出守旧派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惜”字表现出前者对后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不超过6字)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