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AS公司2007年末、2008年末利润表“利润总额”项目金额为3600万元、4197万元。各年所得税税率为33%,与所得税有关经济业务如下:

项目 账面价值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存货1000
固定资产原值1800
减:累计折旧 36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0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1440
无形资产 900
总计
(1)2007年: ①2007年计提存货跌价准备90万元。 ②2006年12月购入固定资产,原值为1800万元,折旧年限为10年,净残值为零,会计 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税法要求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使用年限为10年,净残值为零。 ③2007年支付非公益性赞助支出为600万元。 ④2007年本年发生研究开发支出1500万元,较2006年增长20%,其中900万元资本化支出计入无形资产成本。税法规定可按照实际发生研究开发支出的150%加计扣除。假定年末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⑤2007年支付违反税收罚款支出300万元。 ⑥2007年资产负债表相关资料如下: 2008年: ①2008年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50万元,累计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40万元,本年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60万元。 ②2008年支付非公益赞助支出为800万元。 ③2008年发生研究开发支出1210万元,其中810万元资本化支出计入无形资产成本。税法规定可按照实际发生研究开发支出的150%加计扣除。假定年末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④2008年计提产品质量保证金300万元。 ⑤2008年资产负债表相关资料如下:
项目账面价值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存货 20002240
固定资产原值18001800
减:累计折旧648360
固定资产减值
准备
600
固定资产账面
价值
10921440
无形资产8100
预计负债
总计

要求:
(1)计算2007年暂时性差异。
(2)计算2007年应交所得税。
(3)计算2007年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4)计算2007年利润表确认的所得税费用。
(5)编制2007年与所得税有关的会计分录。
(6)计算2008年暂时性差异。
(7)计算2008年应交所得税。
(8)计算2008年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
(9)计算2008年利润表确认的所得税费用。
(10)编制2008年与所得税有关的会计分录。

答案

参考答案:

解析:(1)计算2007年暂时性差异

项目 账面价值计税基础 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存货10001000+90=109090
固定资产原值18001800
减:累计折旧 3601800÷10=18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00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14401620180
无形资产9000900
总计900270
(2)计算2007年应交所得税 应交所得税=[3600+90+180+600-(1500×150%-600)+300]×33%=1029.6 (万元) (3)计算2007年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递延所得税资产=(90+180)×33%=89.1(万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900×33%=297(万元) 递延所得税费用=297-89.1=207.9(万元) (4)计算2007年利润表确认的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1029.6+207.9=1237.5 (5)编制2007年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 1237.5 递延所得税资产 89.1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297 应交税费一应交所得税 1029.6 (6)计算2008年暂时性差异。
项目 账面价值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存货 20002240240
固定资产原值 18001800
减:累计折旧648360
固定资产减值准600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10921440348
无形资产8100810
预计负债 3000300
总计 810888
 
(7)计算2008年应交所得税
应交所得税={4197+150+[(288-180)+60]+800-[(1210×150%-(1210- 810)]+300}×33%=1386(万元)
(8)计算2008年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
①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888×33%=293.04(万元)
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89.1(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293.04-89.1=203.94
②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810×33%=267.3(万元)
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297
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267.3-297=-29.7(万元)
③递延所得税费用=-29.7-203.94=-233.64(万元)
(9)计算2008年利润表确认的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1386-233.64=1152.36(万元)
(10)编制2008年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 1152.36
递延所得税资产 203.94
递延所得税负债 29.7
贷:应交税费一应交所得税 1386

单项选择题 B1型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材料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发展理念摆在推出位置。创新文化是创新事业的灵魂,推动大众创新首先需要创新文化的浸润。创新文化,简言之,是能激励创新的文化。从一般意义上讲,其包括与创新有关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等人文精神和有助于创新的制度、规范等人文环境。前者如以创新相关的考核制度、激励制度、保护制度等。材料二: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他1942年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提出,经济进步是通过一个“创造性破坏”过程来实现的。熊彼特认为,进步背后的驱动力是企业家,他们有着关于一个新产品、生产一个旧产品的新方法或其他创新的想法。当企业家的企业进入市场,它对其创新拥有某种程度的垄断力量,正是预期的垄断利润激发了企业家。新企业的进入对消费者是有益的,消费者现在有更大范围的选择,但是对现存生产者常常是不利的,他们可能发现与新进入者的竞争往往是困难的。如果新产品比旧产品足够好,现存企业甚至可能被逐出市场。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一过程不断地自我更新。企业家的企业成为现存企业,享受高利润,直至它的产品被新一代创新的另一个企业家的产品所替代。

从哲学角度来看,为什么说经济进步是通过一个“创造性破坏”过程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