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题为必选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
1. Ⅰ.论述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的主要思想。
参考答案:Ⅰ.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主要包括期望—价值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价值理论、目标定向理论。它们的主要思想分述如下:
(1)期望—价值理论
该理论是阿特金森提出来的。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强度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阅价值三者共同决定的。成就需要是个体稳定地追求成就的倾向,期望是个体在某一任务上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诱因是个体成功地完成某一任务所带来的价值和满足感。
(2)成败归因理论
韦纳在海德和罗特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原因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序、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同时,他把这六个因素归入三个维度:内部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和不可控归因。
(3)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最早是由班杜拉提出来的,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他认为,人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结果因素就是强化,包括三种形式: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先行因素是指期待,包括两种形式: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效能期待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它意味着个体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就会产生“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地从事那个活动。
(4)自我价值理论
自我价值理论作为成就动机的一枝新秀,用新的视点审视和探讨了实际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对教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很大。自我价值理论依托于成就动机理论,是成就动机理论的延伸和发展,针对教育现实,对归因理论中的某些观点提出挑战,从学生的消极归因方面人手探讨问题。自我价值理论认为,学生的自尊感来源于对自己能力的肯定。在自我价值理论中,感到自己具有过人的能力是最重要的优势,有时候甚至超过了比自己成绩好的。从自我价值理论角度分析,课堂中学习动机的激发远远复杂于鼓励孩子刻苦努力,因为努力和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自我价值理论认为人类将自我接受作为最优先的追求。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的价值是与其成就相等同的,用在学校,学生的价值通常来自于他们在竞争中取得成功的能力。自我价值理论认为,学校中的成功应该被理解为:保持积极的、有关能力的自我形象,尤其是在遭遇竞争失败时。
(5)目标定向理论
德怀克根据学习者所具有的学习动机的目标定向的差异,将其划分为掌握目标定向或学习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两类。他认为,不同的学习动机目标定向影响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所采取的学习策略。属于掌握目标定向的学生会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学习任务,有意地监控自我对学习材料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倾向于采纳精细加上策略和组织策略,把新知识和先前知识联系起来。属于成绩目标定向的学生则会更多地使用机械复述的策略,且不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反省。他们只关注最终成绩,对学习过程则不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