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化经典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②子曰:“当仁不让于师①。”(《论语•卫灵公》)
③淳于髡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③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孟子•离娄上》)
〔注〕 ①不让于师:不必按“师道尊严”之礼谦让。②淳于髡:战国时齐国有名的辩士。③权:变通。
小题1:请简要概括孔子对“仁”和“礼”关系的看法。(3分)
小题2:孟子为什么赞同“嫂溺,援之以手”的做法?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1:“仁”是“礼”的基础;(1分)为了“仁”,可以对“礼”进行变通。(2分)
小题2:救助溺水的嫂子体现了对亲情和人的重视,是符合“仁”的做法;伸手救助嫂子虽然违背了“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法,但这只是一种紧急情况下的变通,并不是反对“礼”。因此孟子赞同对溺水的嫂子施以援手。(3分。大意对即可)
题目分析:第1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孔子对“仁”和“礼”关系的看法,在原文中对应的语句是“人而不仁,如礼何”和“当仁不让于师”,其中“人而不仁,如礼何”是一个反问句,改写为一般陈述句,即可提炼出“仁”是“礼”存在的前提;“当仁不让于师”中“让于师”就是“礼”的表现,为了“仁”而“不让”,其言外之意即是:为了“仁”可对“礼”变通。第2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分析。“嫂溺,援之以手”其实体现的就是第1题所归纳的“为了‘仁’可对‘礼’变通”,考生应在此基础上,结合语段③中“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一句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明“援”体现了“仁”,“以手”则是对“礼”的变通。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②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③淳于髡说:“男女之间不能亲手递接东西,是礼法的规定吗?”孟子说:“是礼法的规定。”淳于髡又问:“如果嫂子落水了,那么能用手拉她吗?”孟子说:“嫂子落水了而不去拉,这就如同豺狼了。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法的规定;嫂子落水而用手去拉,这是对礼法的变通。”淳于髡说:“现在,天下的人都掉落水中了,您不去救,为什么呢?”孟子说:“天下的人都落水了,要用王道去救;嫂子落水了,要用手去救。你难道想用手去救天下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