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②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③公都子曰:“滕更【注】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孟子尽心上》)

【注】 滕更:滕国国君的弟弟。

小题1:从孟子“不答”滕更这件事,可以看出求学应抱有什么样的态度?请根据选段③简要说明。(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孟子“不答”滕更,是否违背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求学应谦虚,充满诚意。(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2:不违背。因为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属于招生原则,指的是招收学生时一视同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孟子“不答”滕更属于教学方式,是“不教之教”,是“因材施教”中的一种。(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只回答“不违背”或“违背”而未作分析,不给分)

题目分析:

小题1:难点在于原文中并没有关于求学态度的内容,考生根据题干的提示,从孟子“不答”滕更的理由中反向推理概括,孟子认为求学不能有“挟”,可见,求学者应谦虚、真诚。

题目分析:

小题2:答题的重点有两个,一是“有教无类”的含义,二是“不答”滕更的理由。“有教无类”的含义在文中并没有直接给出说明,但考生应当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知道“有教无类”的含义是“不论贵贱贤愚都给以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原则。而“不答”滕更的理由实际在语段②,“不答”即孟子所认为的“不屑之教诲”,是教育的一种技巧,也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可见,“不答”滕更也是“教”,并没有违背“有教无类”。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