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论语·公冶长》中有这样一则文字:

季文子①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才行动。孔子听到了,说:“想两次,也就可以了。”)

我们一直以为“三思而后行”是孔子的主张。读了上面的话,才知道其实孔子对此是持批评态度的。你认为孔子的批评是否有道理?请自主确立观点,寻找论据,安排好论证层次,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答案

风啸雨聚

风呼啸而过,留下一阵尘埃。

雨,聚然而至,泛起一层涟漪。

尘埃落定,我们作出了果断地抉择,涟漪连绵,我们还在犹豫思索。

万千世界,各种事物在我们身边上演而后落幕。感情,机会,生命的抉择,如此种种点缀着人生这张洁白的纸张,也许它将是一幅精彩纷呈的佳作,也许它只是暗淡无光的涂鸦,塑造它的是我们人生的态度,是果断地辨析呢,还是犹豫踌躇不安呢?

“这就是我/一个人的村落/相伴而行/是一种过错/归家的路途飘零着/点点寂寞/路灯下晃动着我/一个人的轮廓。四目相对的瞬间/选择沉默/就让彼此放任/擦身而过/也许此时的我/无法找回昔日的洒脱……爱情的折磨/让年轻的我/遗弃种种承诺/寻觅久遗的/尘封的解脱。”

在懂事之前,情动以后,许多年轻人都被所谓的爱冲昏了头脑,乃致私定终身,其实感情是一杯酒,慢慢地舔才能读出它的真实味道,朋友面对“爱情”,请不要果断地拥有一个美丽的错误,犹豫一点也许更会两情长久。     

然而聚雨急至的果断也是历史的经验。在十年内战时期,倘若刘邓大军没有抓住机会,挥师直接插入敌人的“心脏”,那么中国革命的胜利也许还要改变。倘若爱迪生在发现第一千种灯丝材料时没有果断地抓住机会,我们又如何在明亮的灯光下去创造我们神奇的梦想。倘若当年我在回答老师问题时,果断地举起手来,也许那朵美丽的红花就属于我。朋友,面对机会,果断一点,即使前路荆棘坎坷,至少我们行动过。     

人生在世,岂只感情、机会需要我们抉择呢。在生死面前,在是非眼里,在进退之间都需要我们去思考,是果断抉择还是三思而后行,我想只要我们能立足于现实,勇于思索和开拓,无论是果断出击还是三思而行,我们就不会因风声鹤唳而阻碍了选择的脚步,也不会因风雨将至而匆匆行走。

风呼啸而过,留下一阵尘埃。

雨,聚然而至,泛起一层涟漪。

尘埃落定,我们知道应该果断地决择了;涟漪连绵,我们知道仍需犹豫再行。

题目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要抓住材料的关键语句来立意。这则材料的关键语句是“你认为孔子的批评是否有道理?”我们就要认真分析孔子的批评是否有道理。虽然“三思而后行”是一个褒义词,但作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的孔子却能够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孔子批评的原因,可以从他的说法“想两次,也就可以了”中窥见一斑:凡事不可以绝对,不可以走极端;不同的事情不见得都要思考多次,有得一两次就足矣,这样可以提高效率;不同的人也一定都要“三思而后行”,对于优柔寡断的人而言,如果思虑过多,办事就会瞻前顾后,缩手缩脚,而不能成事。由此可以立意:做事情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做事情贵于果断,不要拖泥带水等等。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