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文言文阅读(19分)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愚观贾生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孟子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日:“夫子何为不?”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节选自苏轼《贾谊论》)

【注】①汉文:汉文帝刘恒。②昼:地名。③庶几:有希望,差不多。④趯然:跳跃的样子。趣,同“跃”。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虽三代何以远?过:过错

B.孟子齐去:离开

C.夫子何为不豫:高兴,愉快

D.君子之爱其身:自己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愚观贾生论苏秦杜赫之属为

B.王庶几召我皆出于此乎

C.夫谋之一不用府吏丁宁

D.不知默默待其变斧斤时入山林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苏轼开门见山点出题意:人要有才并不难,要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却实在不容易。

B.文中举孟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君子想要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就应该做到重情重义,爱惜自己。

C.苏轼认为贾谊始终不得志的原因是他虽做好了团结大臣的工作,但不知道有远大抱负的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还必须有所等待。

D.苏轼认为君王应尽早任用这些洁身自好,有抱负、有才华的臣子,否则,这些臣子将会忧伤颓废,不再振作。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

(2)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1)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关键词:相得、分、特各1分,句意2分)(2)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短命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关键词:以、自伤、夭绝、穷各1分,句意1分)

小题1:

题目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其是否与上下文协调。题中,A项解释错误,此处的“过”应是“超过”之意。

小题2:

题目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运用结构分析法和比较法,先根据该句大意揣摩出该虚词意思和作用,然后对该项两句加以比较。题中,B项的“其”都作副词,表委婉推辞语气,相当于“大概、大约”。A项的“之”前者作助词,定语的标志,相当于“的”;后者作代词,指代“他们”。C项的“见”,前者表被动,相当于“被”;后者有称代作用,这里相当于“我”。D项的“以”,前者作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地”;后者作介词,相当于“按照、依照”。

小题3:

题目分析:回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正误。题中,B项错误在于,文中举孟子的例子,不是为了说明君子想要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就应该做到重情重义,爱惜自己。而是为了说明即使天下没有像尧舜那样的明君,也要爱自己的国君,也要爱惜自己的才能。

小题4:

题目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相得”是指“(国君和臣子)关系处理得好”;“分”即情分;“特”是“只”的意思。第(2)句中的“以”表原因,相当于“因为”;“自伤”即“(自己)为自己悲伤”;“夭绝”即“夭折,短命”;“穷”指逆境,走投无路。

【参考译文】

不是有才能难,而是把才能施展出来难。可惜呀,贾谊是能辅佐帝王的人才,但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超过他呢?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尽才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起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的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是这样的无微不至。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全部弃旧图新,也真太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感情深厚地结交他们,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我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心绪紊乱,十分忧郁愤闷,大有远走高飞、悄然退隐之意。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短命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谋略一旦不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

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这就是所以若非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我很惋惜贾谊的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加以详尽的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像贾谊这种人,也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呀!

判断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