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17分)

自 戒

郑思肖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惧人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终身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本分

B.佞残妒,塞于胸间谲:诡诈

C.使得时则以势之矣劫:劫持

D.为君子之归期:希望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遗善闾里传焦仲卿母所遣

B.其惧人拒我也夫人相与,俯仰一世

C.妄言议人,则几于小人娘指扣门扉

D.终身行斯言乎自视也,亦若此也小题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近。

B.作者为人行事紧随父亲足迹,唯恐有所背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畏之心。

C.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之人”和“无行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

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4分)

(2)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4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1)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取呢!

(2)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小题1:

题目分析: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劫”有三种解释:①劫持,强夺:《荆轲刺秦王》中有“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②威逼,胁迫;《六国论》中有“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③佛教用语,天地一成一败叫一劫,成语中有“万劫不复”。此处根据语境用代入法即可推出,这里应该是“威逼,胁迫”之意。

小题2:

题目分析:A项两“为”均表被动,B项两个“之”均为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C项两个“以”均作介词,解释为“用、拿”,D项第一个“其”表反问的语气词,第二个“其”代词,可译为“它们”。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小题3:

题目分析: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篇“自戒”的文章,故不存在“劝谏他人”。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的细心,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的异同,难度不大。

小题4: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虽”,即使。“与”,给予。“无故”,古今异义,无缘无故。“妄”胡乱,引申为行为不正。(2)句中“若人”,这样的人。“损”,损害,伤害。“益”,对……有好处。两个“也”字判断句。

 【参考译文】

 有品行的人,即使再贫穷再低贱也可接近;没品行的人,即使再富有与尊贵,都不可接近。为什么呢?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不敢有一丝一亳超过常理违反本分,放纵自己的言行。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讲究忠孝仁义,对家庭和睦,在乡里对人和气,不把危害留给别人,一定没有祸患。品行不好的人,诡诈 * * 佞残忍嫉妒,充拆在心中,心和眼所到达的,都违背了常理,贪图便宜之心狠强,如果得势就胁迫别人,虽然有计谋,但是遗留下来的孽根还是毒害别人,必然难以终老。一般人有了品行,保全自身,保全家人,保全子孙后代,留下好的名声传颂乡里;卿相没有品行,使国破家亡,留下不好名声被后世耻笑。所以断言:没有品行的卿相,不如有品行的一般人。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然而我或许有一些优点,别人拒绝接纳我,怎么得到这样的人并且与他交往呢?害怕别人拒绝与我交往,不如用拒绝别人的方法拒绝自己,这样就差不多了。胡乱议论别人,就近乎小人了;能够检点自己,就不失为君子。能够终身实践这些话吗?我年轻的时候愚昧,只有按照父亲行事的方法去做,小心翼翼地恐怕违背了他,玷辱了父母,希望一定要在道义上有所进益,希望成为君子的追求,所以写了这篇文章告诫自己。

问答题 简答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