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2008年9月6日上午11时25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的以“一箭双星”方式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简称“环境减灾”)A、B卫星送入太空。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环境减灾”卫星对生态环境和灾害进行动态监测,直接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数字地球小题2:“环境减灾”卫星不能直接监测的自然灾害是(  )

A.台风

B.洪涝

C.地震

D.森林病虫害

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1: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领域主要表现为: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有助于防灾减灾);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主要用于位置方面的定位和导航);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小题2:“环境减灾”卫星属于遥感卫星。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有助于防灾减灾。地震是因为地球的内力作用造成,不能直接监测。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材料题

公元前6世纪左右,中国、印度、希腊三个文明中心几乎同时进入思想繁荣时期,哲学思考十分活跃,都开始思考生命、社会之目的及其意义等重大课题。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中国哲学长期集中在对社会性和政治性的人的考察上,这是一种压倒一切的“人道主义”,它着重的是社会而非个人,这与古印度、地中海文明强调神及彼岸世界的哲学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美·费正清《中国的传统与社会》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家为什么那么关注“人”,而不像西方那样关注“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的许多做法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甚至是扼杀人性,试举两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某种程度上说,人类历史是一个“人不断解放”的过程。到18世纪末时,人类为解放自身在生产力、思想观念、政治地位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近代史上,为了人的思想解放,中国社会各阶层做了哪些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历史的角度看,实现人的解放的根本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