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简答题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抢险救灾画面感动着全国人民。这其中,有一张令许多人心灵受到冲击的照片:5月13日早晨,在北川灾区一片四周仍在冒烟的废墟上,一个左臂受伤的幼童躺在一块小木板做的临时担架上,用他稚嫩的右手向八位抬着他的解放军战士敬礼……

这个只有3岁的孩子名叫朗铮,是北川县曲山幼儿园的小朋友。

小朗铮的敬礼告诉我们什么?请结合所学《思想品德》的有关知识谈谈你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它充分体现了灾区广大人民群众对人民子弟兵的深情厚谊。中 * * 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2)它是灾区千万个坚强不屈少年儿童的缩影。坚强意志是成功的保证。

(3)它是对少年儿童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一个典型事例。表达了灾区少年儿童重生的喜悦和对全国人民大力支持的感恩之情。

(4)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与灾难的不屈抗争中再一次迸发。小郎铮的敬礼之所以震撼人心,也正是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被委以重任的文化

郜元宝

今天,对学术文化、文学和书籍的极端粗俗的尊崇,较之以往各种形式的极端虚无主义,或许更具破坏力。

很多地方花大把银子重建古史,重修古籍,美其名曰“文化工程”;很多强势媒体设立权威文化学术讲座,请学者们向大众普及“国学”常识,于是《论语》、《庄子》……继盛演不衰的“清宫戏”之后,以更大规模和更强感召力轮番轰炸;很多书商和评论家合谋,频频颁布年度文学排行榜,推出年度巨著;很多文化新星一夜之间被制造出来。

而在这人为的哄闹中,普通人对学术文化乃至一般书籍的朴素情感也惨遭扭曲。

80年代“文化热”过后,一度出现文化冷淡期,害得90年代初一班知识分子忧心忡忡警告“人文精神失落”,哪知招来另一群知识分子的讥笑,认为这是呼吁在新经济政策下优待知识分子,好比鲁迅小说《理水》所讽刺的“文化山”上的文化人,因为被委以重任,就以“国粹”自居,要求也像文化那样被供养起来。

文化人在新世纪并没有被普遍养起来,但出人意料的是,文化本身确乎被委以重任了。瞄准巨大商机的强势媒体与出版机构向大众灌输的文化信息之丰富之沉重,“人文精神讨论”的发动者们恐怕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现代的“读经”举步维艰,新世纪的读经研史运动却异常顺利,几乎达到全民响应的地步。

但如此被委以重任的文化,实际发挥的功能并非文化普及或文化教育。权威机构恐吓大众:必须无条件地具备更多的文化知识,必须积极参与新的文化造神运动,必须踊跃购买不断制造出来的文化产品,否则就会丧失人之为人的根本,就会错过造就自己的千载难逢的良机,就会落后于浩浩荡荡的世界大势,就会被当代文化唯一合法、健康、有生命力的主流所抛弃。这不是“文化恐吓”是什么?

文化匮乏时代高玉宝“我要读书”的经典诉求,如今已经变成文化泛滥时代“你必须读书”的绝对命令;“我要文化”已经变成“你必须拥有文化”。文化好像并非人类精神自由驰骋的蓝天绿野,书籍好像并非可以自由结交的良师益友,书、学术文化以及死而未僵的文学好像都变成了须顶礼膜拜的偶像,在心理上压抑、恐吓着个体乃至整个族群。

鲁迅小说《风波》写茂源酒店老板赵七爷,因为家藏“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就自诩博学,动辄拿“燕人张翼德”说事,甚至“捏起空拳,仿佛握着无形的蛇矛模样”,恐吓乡下人:“你能抵挡他么!”真心劝人读书,这种赵七爷式的脾气总要改一改。

小题1:在作者看来,正常情况下文化和书籍跟人类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关系?(6分)

                                                                                      

小题2:在作者看来,当前文化被委以怎样的重任?被委以重任的文化实际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加以概括。(6分)

                                                                                        

小题3:最后一段引述鲁迅小说《风波》的情节,用意是什么?(6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