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8分)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惟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

郑庄始列为九卿,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太史公曰: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郑亦云,悲夫!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小题1: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诸故人,请谢宾客存:问候

B.又不其产业治:治理

C.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辈分

D.与官属言,未尝吏名:称呼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郑庄礼贤下士的一组是( )(2分)

①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    ②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

③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④推毂士及官属丞史

⑤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  ⑥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②⑤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郑庄在任用官吏的问题上,与司马安意见不合,后来司马安乘隙诬陷,使他一度丢了官职。

B.每次上朝,遇到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说的都是称赞天下年高望重的人,并推荐贤士和属下的丞史。

C.郑庄喜好交友,乐于助人,每逢休假日常常在长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备置马匹,拜谢宾朋,往往通宵达旦。

D.郑当时曾位列九卿,中途罢官回家,家境贫寒,门庭冷落。晚年,担任汝南郡太守且在任上去世。小题4:翻译(6分)

(1)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1)郑庄任太史时,告诫(他家的)守门人说:“客人来了,不论高贵低贱(都要立即请进来),不要让客人在门外等候。”(门下、两个无,各一分。)

(2)凭郑庄的贤良,有权势时宾客就多得以十为倍数计算,没有权势时情况就相反,何况是一般人呢!(则……则:就……就,表并列;否:相反;众人:一般人,普通人。各一分)

小题1:

题目分析:将各选项代入排除。B项前文是说郑庄廉洁,后文是说俸禄送给别人,可见,他是不置办房产,不能说成“治理”,因为说成治理就是证明他有田产了,和原文矛盾。

小题2:

题目分析:题干在问郑庄“礼贤下士”,可用排除法。①是说他乐于助人;④是说他重视人才;⑥是说他迎合皇上,可知选C。

小题3:

题目分析:“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译为“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这件事。郑庄因此构成罪责,出钱赎罪后降为平民百姓”,“陷罪”是“构成罪责,犯罪”之意,意见不合与乘机诬陷,在文中无依据。

小题4:

题目分析:文言翻译以直译为主,逐句翻译,不能遗漏字句。(1)“诫”为“告诫”,“门下”根据下文应译为“看门人”,第一个“无”译为“无论”,第二个“无”译为“不要”。(2)“以”译成“凭借”,“贤”译为“贤良、才华”,“十倍”译为“以十为倍数”,“况”译为“何况”

【参考译文】

郑当时,字庄,是陈县人。

郑庄以仗义行侠为自豪,他把梁孝王的大将张羽从危难中解救出来,名声在梁、楚一带传扬。孝景帝时做了太子舍人。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他常常在长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备置马匹,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常常担心有所疏漏。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他仰羡慕年长有德行的人,惟恐见不到人家。郑庄年轻时官位卑微,但是他的交游的知己好友,都是祖父一辈的人(行,辈分),是全国有名的人士。汉武帝刘彻即位,郑庄逐渐升任为鲁国中尉、济南郡太守、江都国相,一直到九卿中的右内史。由于在武安侯田、魏其侯窦婴时的廷议中出言不当,降为詹事,后又升为大农令。

郑庄任太史时,告诫下属说:“只要客人来,不论贵贱都不要让人在门外等候。”他执行主人敬待客人的礼节,凭自己尊贵的身份谦恭地对待客人。

郑庄为人廉洁,又不置办自己的财产,依靠俸禄和赏赐来供给那些年长的友人。可是他馈赠给他人的礼物,不过是竹器盛着的食物。每次上朝,遇到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说的都是称赞天下年高望重的人。他推荐士人和属下的丞史,称道起他们来确实津津有味,经常称赞他们认为比自己贤能。跟长官部属讲话,从不直呼他们的名字,好像生怕伤害了他们。听到别人的高见,就向皇上说,惟恐迟误了。崤山以东的士人和一些年长的人都异口同声地称赞郑庄。

然而郑庄在朝廷上,经常附和逢迎皇上的意旨,不敢明确表示对错。到了晚年,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四方外族,全国耗费甚多,财力物力日渐匮乏。郑庄保举的人及其宾客,有替大农令承办运输的,亏欠款项很多。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这件事。郑庄因此构成罪责,出钱赎罪后降为平民百姓。不久,在丞相府暂时担任长史。皇上认为他年老,让他担任汝南太守。几年后,在官任上去世。

郑庄当初位列九卿,中途被罢官,家道贫穷,宾客越发零落。到做了郡守,死后家里没有剩余的财物。郑庄的兄弟子孙因为郑庄的缘故,官至二千石的有六、七人。

太史公说:“凭郑庄的贤良,有权势时宾客就多得以十为倍数计算,没有权势时情况就相反,何况是一般人呢!”当初翟公担任廷尉时,宾客盈门;到免官时,门外冷清得可以张罗捕雀。翟公又任廷尉,宾客想再去,翟公就在门上写上大字幅说:“一个死了一个活着,才知交情的深浅。一个贫穷一个富裕,才知结交的实态。一个尊贵一个卑贱,交情才会显现。”郑庄也是这样啊,真是悲哀啊!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童年的馒头

  如今的幸福时光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酸楚。那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小上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挣(zhēng zhèng)工分,日子过得非常清贫。     

  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人发三个馒头。我兴冲(chōng  chòng)冲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第二天,我的手里多了一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回家的路上,口水一咽再咽,肚子也发出咕咕的叫声。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个。三两口下去,嘴里还没有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又走了一段,口水和肚子故技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干脆,把娘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等我回到家里,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屑也没有一星了。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娘笑笑,没吭声。     

  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你看我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家来了!”     

  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带回来了!你看嘛——”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五个大馒头!“你看,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二丫娘看看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那天晌(xiǎng shǎng)午,娘把馒头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嘛!”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一声哭了。    

  后来,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1.用”\”画去括号中错误的读音。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贫困——(    )辛酸——(    )

3.用”___“画出一处心理活动描写。

4.短文最后写“我的童年结束了”,意思是说:                                                  _。

5.读了这篇短文,你一定深受感动,把想说的话简单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单项选择题 A1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