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试述我国报业集团的特征与优势。

答案

参考答案:

解析:我国报业集团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新闻事业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大方向的前提下,借助市场机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挥集团优势,增强经济实力,谋求媒体产业大规模、高效益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我国报业集团具有四大属性,即“国家属性”、“政治属性”、“时代属性”和“产业属性”。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垄断报业集团比较’,我国报业集团具有自己的特征和优势。 (1)我国的报业集团通常是以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党报为核心所组成的经济联合体。它以报业及带有报业外延性的实业为主体,兼容其他非报业经济实体。 一般情况下,我国的报业集团都应是以某一党委机关报为核心建立的报业集团。因此,无论企业隶属关系、业务范围、媒介种类、经营方式有何不同,党委机关报的性质不会改变。它必须自觉接受和服从党的领导,坚持以邓 * * 理论为根本指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坚持党的新闻工作基本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报业集团。 (2)我国报业集团具有坚持国家所有制,坚持“喉舌”性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特点。首先,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决定了它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在所有制关系上,只能是人民所有的大众传播事业。其次,报业集团作为一种经营实体,自然要按市场机制规范经营行为,努力扩大生产,增 加收入,求得好的社会效益。但是,我国报业集团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它必须按照思想宣传等意识形态部门的行为准则,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在实现好的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争取好的经济效益,要努力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此基础上,利用好报业集团的综合优势,搞好经营管理,增强经济实力,扩大报纸影响。 总之,中国报业集团与外国报业集团的最大区别,也就是中国新闻事业与外国新闻事业的区别:国家所有而不是私人所有,政党领导而不是民间主持,必须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有秩序有纪律地发展而不能自由生长。中国报业集团的终极目标是社会效益,而外国报业集团的终极目标是经济效益。 我国报业集团的上述特征使其具有了特有的优势,那就是:宜于以机关报为龙头产品,通过办好机关报业带动其他报刊及实业;宜于对其所属各类传媒(报纸、杂志、出版、音像等)实行统一筹划,合理分工,发挥综合传播优势,取得舆论导向和社会服务的效果;便于集中发挥集团内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优势,形成较强的经济实力,提供更好的办报条件,大力开拓新的事业,使集团所拥有的国有资产能不断增值,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适于通过兼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较差的小报小刊来加强对媒介市场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单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相州昼锦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注]①相州:今河南安阳。②魏国公:指韩琦,北宋大臣,执政多年,并曾与范仲淹率兵同抗西夏,世称“韩范”。③牙:牙旗。纛:读dào,仪仗队的大旗。④桓圭:古代三公所执玉制礼器。衮冕:帝王和三公的礼服和礼帽。

1.对下列加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得而侮之         易:轻视

B.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    咨嗟:赞叹

C.惟德生民而功施社稷     被:通“披”,披散

D.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  薄:鄙视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富贵归故乡 犹缘木求鱼也

B.勒之金石,播之声诗,耀后世而垂无穷 盖不昔人所夸者为荣

C.既又刻诗石 得复见 * *

D.幸尝窃诵公诗 师道不传也久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引用季子和买臣两则典故,说明衣锦还乡是“人情之所荣”。

B.第二段通过把“穷厄之人”和魏国公作对比,突出魏国公志在“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的伟大与不凡。

C.作者在充分肯定魏国公的治国才能和表达自己崇敬之情的同时,也客观地指出了魏国公居功自傲,刻记功名,以传后世的不足。

D.文章最后一段说明了作记的主要缘由,即“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