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证明2Fe3++2I-⇌2Fe2++I2为可逆反应(即反应存在一定的限度),设计如下几种方案.已知FeF63-是一种无色的稳定的络离子.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方案甲:

取5mL0.1mol/LKI溶液,滴加2ml0.1mol/L的FeCl3溶液,再继续加入2mLCCl4,充分振荡.静置、分层,再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

(1)甲方案中能证明该反应为可逆反应的现象是______.

(2)有同学认为该方案设计不够严密,即使该反应为不可逆反应也可能出现上述现象,其原因是______.

方案乙:

取5mL0.1mol/LKI溶液,滴加2ml0.1mol/L的FeCl3溶液,溶液呈棕黄色,再往溶液中滴加NH4F溶液,若看到______现象,即可证明该反应为可逆反应,请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______.

方案丙:

设计如图原电池装置,接通灵敏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注:灵敏电流计指针总是偏向电源正极),随着时间进行电流计读数逐渐变小,最后读数变为零.

当指针读数变零后,在乙烧杯中加入1mol/LFeCl2溶液,若观察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向______方向偏转(填“左”、“右”或“不移动”),即可判断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此时甲中石墨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

答案

方案甲:(1)如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加入四氯化碳,四氯化碳层呈紫红色,上层清液中滴加KSCN后溶液呈血红色,

故答案为:下层(CCl4层)溶液呈紫红色,且上层清液中滴加KSCN后溶液呈血红色;

(2)在振荡过程中,Fe2+离子易被空气中氧气生成Fe3+,不能证明反应可逆,

故答案为:振荡过程中产物中的Fe2+离子被空气中氧气氧化;

方案乙:往溶液中滴加NH4F溶液,发生反应生成无色的FeF63-,如溶液变为无色,说明朝逆反应方向,

故答案为:溶液从棕黄色变为无色(或变浅);Fe3+与F-络合生成无色的FeF63-,促使2Fe3++2I-⇌2Fe2++I2平衡朝逆反应方向移动;

方案丙:图中灵敏电流计的指针指向右,右侧烧杯为正极,当指针读数变零后,在乙烧杯中加入1mol/LFeCl2溶液,如为可逆反应,可发生2Fe2++I2⇌2Fe3++2I-,I2被还原,指针应偏向左,甲中石墨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I2+2e-=2I-

故答案为:左;I2+2e-=2I-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是__________先生写的一篇___________(议论文的一种类型),作者在文中要反驳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单据这一点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这一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3.所选语段的第一自然段中采用了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如把这段中“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都去掉,在这一段结尾笼而统之加一上句“这些都是事实”,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加划线的词语,是最初发表在《太白》月刊时被国民党书报机关删去的,请问他们当初为何要删去这些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对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   ) 

A.一些群众忧国忧民,表现出对当时中国现状的不安。 

B.一部分人在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实际上是为了混淆是非,掩盖国民党当局的罪责。 

C.那时的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人人但求自保,民族的团结精神正迅速解体,因而有识之士发出了感慨。

D.国民党上层官僚无心抵抗,以此论调掩盖自身罪责。

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