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本庵记

归有光

客曹杨君伯厚,名其读书之舍曰本庵,因其友张师周来请为之记。

余问其所以为名者。盖今少保司马公为曹郎时,生君于邸舍;而先少保公御史视鹾①事于江都,闻得孙而喜,乃曰:“吾居扬州而此子生,命之曰扬州民。”且谓“吾家再世荣禄,厚福之来不敢居,令此子长得为耕农足矣。”嘉靖四十一年,君登第,而主司以为“州民”非所以为称,乃更之曰“俊民”。君不能逆主司之意,而又不敢忘其祖之命,故名其庵曰本者,以为不忘其先少保云。

夫所谓本者,犹言始也。凡物之生,皆始于本,故以本为始也。昔林放问礼之本孔子告之以礼为本主于俭夫礼生于心孔子不言而言从俭从其始而求之未有不得其心也。传曰:“天地者,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圣人之所谓本者,皆言其所始也。人能思天地之所生,则不至于违其性:人能思先祖衍其类而生我,则不至于戕其身;人能思君师之所以治,则不至于遗君而倍师。故有子志之曰:“孝弟也者,为仁之本与!”言君子之为仁,以孝弟为始,则可以得其心也。

君日侍少保公,颜色养,不离于左右。孝弟之道,不勉而至。然且思先少保之在江都之曰,其所存远矣。少保公方掌邦政,以才德为天子所倚毗;君学多士,雍容南宫。奕世济美,当世以为难得。及余观其一命名之间,而犹不忘其本如此。而后知君家之所以贵显者,盖有以也。是为记。

【注】鹾cuó: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天地生恶:厌恶,憎恶

B.天地者,之本也生:生命

C.君日侍少保公,颜色养承:顺着,迎合

D.君学多士,雍容南宫魁:第一,居首位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先少保公御史视鹾事于江都以:介词,把

B.吾居扬州而此子生,命之曰扬州民因:副词,于是

C.孝弟也者,为仁之本与其: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D.人能思先祖衍其类而生我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小题3:下面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君给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本庵”,主要是因为他自己出生在扬州,同时又不敢忘记了祖父的教导。

B.圣人所说的本指的是事物的开端。作者认为人如果能想到自己是天地所生养,就不至于违背天性。

C.杨君每天侍奉少保公,并顺着父亲的脸色恭谨奉养,片刻不离他身边,可以既是尽到了孝悌之义。

D.作者认为杨家之所以能够世世代代尊贵显赫,当朝少有,主要是因为他们能谨守孝悌之义,不忘本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客曹杨君伯厚,名其读书之舍曰本庵,因其友张师周来请为之记。(3分)

(2)人能思君师之所以治,则不至于遗君而倍师。(3分)

(3)少保公方掌邦政,以才德为天子所倚毗。(4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A

小题4:(1)客曹杨伯厚,给自己读书的房屋命名为本庵,(并)通过他的朋友张师剧来请求我给本庵写一篇记。(计分点:名,因,为之记)

(2)人(如果)能想到君主和老师是国家太平的根本,就不会到达遗弃君主、背叛老师(的地步)。(计分点:君师,所以治,倍)

(3)(现在的)少保公正掌管国家政事,凭借才学德行被国君依仗亲近。(计分点:方,以,倚毗,被动句式。)

小题1:

题目分析: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无天地恶生”意思是没有天地哪里会有生命,“恶wū”在这里是疑问代词,“怎么,如何”的意思。

小题2:

题目分析:“而先少保公以御史视鹾事于江都”意思是“而已逝的少保公正以御史的身份在江都视察盐务”,所以“以”是介词,“凭借……身份”的意思。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小题3:

题目分析:由原文可知,A项原因是不想忤逆主考官的心意,又不敢忘记了祖父的教导。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小题4: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名”,命名;“因”,通过,经由;“为之记”,为(替、给)……写一篇记。(2)“君师”, 君主和老师;“所以”,表凭借;“治”,国家太平;“倍”,通“背”,背叛。(3)“方”,正;“以”,凭借;“倚毗”, 依仗亲近;“为……所”被动句式。

【参考译文】

客曹杨伯厚,给自己读书的房屋命名为本庵,(并)通过他的朋友张师周来请求我给本庵写一篇记。

我问他命名的缘由。原来是现在的少保司马公任曹郎时,在官邸生下了杨君;而已逝的少保公正以御史的身份在江都视察盐务,听到得了一个孙子心里高兴,就说:“我居住在扬州,这个小孩诞生了,就称他为扬州民吧。”并且说:“我家两代都获得功名利禄,不敢再奢望大福到来。让这个孩了能长期地当一个耕地的农民也满足了。”嘉靖四十一年,杨村应试得中,但主考官认为“州民”不适合用来作为称呼,于是就改为“俊民”。杨君不能忤逆主考官的心意,又不敢忘记他祖父的教导,所以给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本庵,用来表示自己没忘记祖父已逝少保(的教导)。

所说的本,说的就是开端。所有事物的产生,都开始于本,所以以本为开端。当初林放向孔了请教礼的本,孔子告诉他礼的本由节俭掌管。礼由内心产生,孔了不说内心却说节俭,从礼的开端来探求,就没有不能从内心获得的。有传记说:“天地,是生命的本源;先祖,是宗族种类的本源:君主和老师是国家安定的本源。没有天地哪里会有生命?没有先祖,人怎会出生?没有国君和老师,国家怎能太平?”圣人所说的本,都指的是事物的开端。人(如果)能想到自己是天地所生养,就不至于违背天性;人(如果)能想到先祖繁衍种类并生养了自己,就不至于残害自己。人(如果)能想到君主和老师是国家太平的原因,就不会到达遗弃君主、背叛老师(的地步)。所以有人记载说:“孝悌,应该是仁的根本吧?”说君子为人,(如果)以孝悌作为开端,那么就可以从内心获得(仁)了。

杨君每天侍奉少保公,并顺着父亲的脸色恭谨奉养,片刻不离他身边。孝悌的道义,不用勉励就自然拥有了。这样,又可以想见已逝的少保在江都的时候,他考虑长远啊。现在的少保公正掌管国家政事,凭借才学德行被国君依仗亲近。杨君的学识超过其他十人,高居第一,在进十考试中从容应划。杨家世代不断发扬光大,这是当朝少有的。等到我看到微小至命名之问,都如此不忘本。之后我才明白杨家之所以世代尊贵显赫,是有缘由的呀。(于是)写下了这篇记。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