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②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②,亦不入于室。”(《论语·先进》)
③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③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④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⑤也。”(《孟子·尽心上》)
[注]①放:依据。②践迹:踩着别人的脚印走。③孳孳:即“孜孜”。④ 蹠:亦作“跖”,春秋时的大盗。⑤间:不同。
(1)孔子和孟子都批评了什么样的人?请简要说明。(2分)
(2)如何才能成为“善”人,孔子与孟子有何不同的见解?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2分)都批评了过分关注“利”的人。(意思对即可。)
(2)(4分)孔子认为多向别人学习,才能使自己的学问道德登堂入室,成为“善”人;孟子认为自身要积极主动行善,并注意克服求“利”思想的影响,才能成为舜一样的“善”。
题目分析:这是一道概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应试在正确翻译文言文语段的基础上归纳出二人见解的异同之处即可。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②子张问做善人的方法。孔子说:“如果不依循前人的脚印走,其学问和修养就不到家。”
③孟子说:“鸡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行善的人,是舜一类的人;鸡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求利的人,是盗跖一类的人。要想知道舜和跖有什么区别,没有别的,利和善的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