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分析题

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一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悲观的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尊心,鲁迅先生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在文中,他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你认为“中国的脊梁”是什么?请用具体人物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中国的脊梁”就是指体现民族精神和气节、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不惜奉献自己一切的人们。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到孔子的“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其志也”;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东林书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闪耀着民族精神的光芒。但“中国脊梁”并非只有英雄人物,千千万万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中华儿女;都是民族的脊梁。当中 * * 遭到侵略和欺凌的时候,那些不甘屈服、分歧反抗的人们,是民族的脊梁,如洪秀全、孙中山等为保卫祖国,无数远离自己的父母而守卫祖国边陲的解放军战士,是中国的脊梁,如王利伟等;为了振兴祖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是中国的脊梁;坚守自己的岗位,奋力拼搏的工人,是中国的脊梁;千千万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父老乡亲们,是中国的脊梁……

判断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予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1.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舍:房子

B.有碑仆道,其文灭          漫:模糊

C.余与四人火以入            拥:持、拿

D.既其出,则或其欲出者      咎:责怪

2.下面句中加粗的“其”不是代词的一项是(     )

A.然视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B.下平旷,有泉侧出

C.既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则好游者不能穷也

3.指出下列加粗词没有词类活用情况的一项是(     )

A.以故其后之曰“褒禅”

B.其进愈难,而其愈奇

C.火尚足以

D.然视其左右,来而之者已少”

4.对上文第一段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述说山名的由来,指出山名的错误。

B.订正历史错误,为华山正名。

C.评述华山真名谬传是由于“其文漫灭”。

D.叙述褒禅山真正的名字叫“花山”。

5.把文言文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