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太祖征孙权,表歆为军师。魏国既建,为御史大夫。文帝即王位,拜相国,封安乐乡侯。及践阼,改为司徒。

黄初中,诏公卿举独行君子,歆举管宁,帝以安车征之。明帝即位,进封博平侯,转拜太尉。歆称病乞退,让位于宁。帝不许。临当大会,乃遣散骑常侍缪袭奉诏喻指曰:“朕新莅庶事,一日万几,惧听断之不明。赖有德之臣,左右朕躬,而君屡以疾辞位。夫量主择君,不居其朝,委荣弃禄,不究其位,古人固有之矣,顾以为周公、伊尹则不然。洁身徇节,常人为之,不望之于君。君其力疾就会,以惠予一人。将立席几筵,命百官总己,以须君到,朕然后御坐。”又诏袭:“须歆必起,乃还。”歆不得已,乃起。

太和中,遣曹真从子午道伐蜀,车驾东幸许昌。歆上疏曰:“兵乱以来,过逾二纪。大魏承天受命,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绍三王之迹。虽有二贼负险延命,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襁负而至。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而时动。臣诚愿陛下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越险深入,无独克之功。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恐不复奉望銮盖,不敢不竭臣子之怀,唯陛下裁察!”帝报曰:“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贼凭恃山川,二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诸将以为不一探取,无由自弊,是以观兵以窥其衅。若天时未至,周武还师,乃前事之鉴,朕敬不忘所戒。”时秋大雨,诏真引军还。太和五年,歆薨,谥曰敬侯。子表嗣。                                           (选自《三国志·华歆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人怀德,将襁而至负:背着

B.遣曹真从子午道伐蜀,车驾东许昌幸:希望

C.荣弃禄,不究其位委:抛弃

D.二贼之,可坐而待也衅:祸乱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惧听断不明

B.为国以民为基

卒相与欢,为刎颈交王曰:“谁可使?”

C.而君屡疾辞位

D.须歆必起,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使牧羝,羝乳得归

小题3: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二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5分)

(2)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苏武传》)(4分)

小题4:文言文材料中,华歆有着怎样的治国思想?请用文中关键词或句子作答(回答两点即可)。(4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1)二位先辈在生前(为消灭他们)劳苦,还没有平定,我岂敢自我吹嘘,认为一定能消灭他们呢! 

(“劳于世前”:在前世(生前)劳苦(1分)。“克平”:攻克、平定、消灭(1分)。“多”:吹嘘、自以为了不起(1分)。“谓”:认为(1分)。全句大意正确1分)

(2)你这样终究不能回国,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白白受苦,(您对汉朝)的信义怎么表现呢(即有谁知道您对汉朝的信义呢)?

(“苦”:动词,受苦,1分。“安”,怎么,1分。“见”通“现”,表现,1分。全句大意正确1分)

小题4:①”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而时动”② “臣诚愿陛下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③“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其中任意两点即得4分)

小题1:

题目分析: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分析可知,B 幸:去,亲临。

小题2: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了“之”“以”“者”“乃”四个常见文言虚词,结合具体用法和语境可知,A.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定中之间,“的”。B“……的人”;“呢”。C. “因为”,第一个为介词,第二个为因果连词。D.副词,“才”。

小题3:

题目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

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注意两句关键字句的翻译:(1)“劳于世前”:在前世(生前)劳苦。“克平”:攻克、平定、消灭。“多”:吹嘘、自以为了不起。“谓”:认为。(2)“苦”:动词,受苦。“安”,怎么。“见”通“现”,表现。

小题4:

题目分析:华歆,一个活跃在汉魏政治舞台上的人物。一般人都认为华歆是一个贪图荣华、德行卑污、助纣为虐的 * * 佞之臣。但当我们拨开重重迷雾,再次翻开厚重的历史,或许会认识到一个真正的华歆。他有许多可贵的思想,如“战争是在不得已时才发动的,不可以轻启战端,要等持时机成熟,我望陛下能把精力集中在治国之道,把讨伐作为后事。”“坚持民本思想,使与民休养生息的仁政发扬光大”等。

【参考译文】

 华歆字子鱼,是平原郡高唐县人。曹操证讨孙权时,奏清皇帝任命华歆为军师。魏国(曹操受九锡封为魏王)建立后,任御史大夫,曹丕即任魏王时,拜华歆为相国,安乐乡侯。曹丕代汉称帝后,改任相国为司徒。

黄初年间,曹丕下诏要求宫廷大臣向他举荐独行特立的隐士,华歆推举了管宁,曹丕派车专门去迎接。魏明帝即位,封华歆为博平候,后改任太尉。华歆称病请求退休,愿将太尉一职让与管宁,魏明帝没有同意。在设筵大会朝臣时,派散骑常侍缪袭持诏书宣喻华歆:“朕新接手这些烦杂事务,一日万机,怕的是难分辨是非并做出错误的决断。幸好有有德操的大臣们在朕左右,而您却屡屡以病推辞。量主择君,不肯做官,抛弃荣禄,不就其位者,古人的确曾有过,但周公、伊尹不然。洁身自好为国家死节的事,是其他人应该做的,但我不敢让您也那样。您应该克服病痛的困扰参加朝会,施惠泽于朕。(朕)将让凳子空着,站在筵席前,命令朝廷百官都各管自己的职事,来等待您的到来,(只有那时)朕才能落座。”又特别叮咛缪袭:“必须在华歆起身赴会时,你才能回来。”华歆不得已,只好赴会。

太和年间,派遣曹真从子午道出兵伐蜀,皇帝也亲临许昌(阅兵以壮行色)。华歆上书说:“自兵乱以来,已经二十多年了,我魏国承奉上天之命,陛下以至高之德,正逢成王、康王的处境,应该成就一代盛世,步尧、舜、禹三王的足迹。虽然今天有二贼(东吴西蜀)凭险割据,如果我们坚持民本思想,使与民休养生息的仁政发扬光大,那么,敌方民众也会被感动,势必抱着小孩,背着行李前来投奔。战争是在不得已时才发动的,不可以轻启战端,要等持时机成熟,我望陛下能把精力集中在治国之道,把讨伐作为后事。况且若出兵讨伐,需千里运粮,这在军事上则处被动;而越过天险深入敌后,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就说今年征兵征差这件事情,已经对农业蚕桑业造成重大损失。治理国家者,是以民众为基础;民众把穿衣吃饭看成天大的事情。能使中国无缺衣乏食、饥寒交迫的祸患,百姓没有离乡背景、四处逃难的冤苦,那是举国的大幸大福。至于二贼的祸乱,可平心静气地坐下来等待时机。我忝居宰相之位,年老与疾病日甚一日,像犬马那样奔波的生命也即将结束,恐怕不再能侍奉和问候陛下,生命将尽,不敢不竭尽属下的忠诚,希望陛下仔细思考,做出决断。”魏明帝(看过《止战疏》后)派人告诉华歆说:“对您能深思熟虑国家的大政方针,朕非常佩服,贼依凭秦岭长江分裂国家,二位先辈在生前(为消灭他们)劳苦,还没有平定,我岂敢自我吹嘘,认为一定能消灭他们呢!军事将领们认为,不把二贼一一消灭,是无端地自取凋敝,所以朕才检阅军队窥察时机准备出兵。(但是)如果时机不到,周武王曾休兵罢战的先例,就是借鉴,朕以非常谨恭的心情,决不会忘记您的劝戒。”适在此时,秋雨连锦,魏明帝下诏令曹真退军。太和五年华歆亡故,皇帝追赠为敬侯,儿子华表袭其爵位。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