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落,完成后面题目(20分)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
——《史记·伍子胥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隙:隔阂
B.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猜贼:猜忌敌人
C.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怨望:怨恨情绪
D.必树吾墓上以梓梓:梓树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王卒伐之而有大功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B.今不见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我以死争之于先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令可以为器将以有为也小题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吴国的大夫和军事家。选文叙述了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亲自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的事实。
B.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司马迁着重记述了伍子胥为报杀父之仇,弃小义而灭大恨的事迹。司马迁饱蘸笔墨。略貌取神,立体化地突出了伍子胥的精神风貌。
C.伍子胥是智勇双全的人物。他为吴国率兵打仗,为吴王称霸一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D.他被赐死前对门客说的一番话,是预言,是现实,是政治远见,是身遭诬害的愤慨,也是对吴王昏庸的憎恨!这使伍子胥的形象达到了新的高度。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5分)
(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6分)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
(1)你立为太子后,想把吴国分一部分给我,我本来就不敢有你这种想法。可现在你竟听信谄媚小人的坏话来杀害长辈。
(2)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离间之言(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
小题1:
题目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猜贼:猜忌狠毒(残忍)。
小题2:
题目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A连词,表顺承。\连词,却,表转折 B表示被动。C介词,在 \介词,对 D动词,做。\名词 作用、作为
小题3:
题目分析:A应是“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
小题4:
题目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