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越州余姚县海塘记

王安石

自云柯而南,至于某,有堤若干尺,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其旁田者,知县事谢君为之也。始堤成,谢君以书属予记其成之始,曰:“使来者有考焉,得卒任完之以不隳。”谢君者,阳夏人也,字师厚,景初其名也。其先以文学称天下,而连世为贵人,至君遂以文学其家。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方作堤时,岁丁亥十一月也,能亲身当风霜氛雾之毒,以勉民作而除其灾,又能令其民翕然皆劝趋之,而忘其役之劳,遂不逾时,以有成功。其仁民之心,效见于事如此,亦可以已,而犹自以为未也,又思有以告后之人,令嗣续而完之,以永其存。善夫仁人长虑却顾图民之灾如此其至其不可以无传而后之君子考其传得其所以为其亦不可以无思

而异时予尝以事至余姚,而君予,与予从容言天下之事。君曰:“道以闳大隐密,圣人之所独鼓万物以然而皆莫知其所以然者,盖有所难知也。其治政教令施为之详,凡与人共,而尤丁宁以急者,其易知较然者也。通涂川,治田桑,为之堤防沟浍渠川以御水旱之灾,而兴学校,属其民人相与习礼乐其中,以化服之,此其尤丁宁以急,而较然易知者也。今世吏者,其愚也固不知所,而其所谓能者,务出奇为声威,以惊世震俗,至或尽其力以事刀笔簿书之间而已,而反以谓古所为尤丁宁以急者,吾不暇以为,吾曾为之,而曾不足以为之,万有一人为之,且不足以名于世而见其材。嘻!其可叹也。夫为天下国家且百年,而残去杀之效,则犹未也,不出于此乎?”予良以其言为然。既而闻君之为其县,至则为桥于江,治学者以教养县人之子弟,既又有堤之役,于是又信其言之行而不予欺也已。为之书其堤事,因并书其言终始而存之以告后之人。庆历八年七月日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其旁田者冒:淹没

B.至君遂以文学其家世:继承

C.而君予,与予从容言天下之事过:责备

D.而残去杀之效,则犹未也胜:制服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始堤成,谢君以书属予记其成之始  然而不王者,未有也

B.能亲身当风霜氛雾之毒        安能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今世吏者,其愚也固不知所不者,若属皆且所虏

D.不出于此乎?        皆出于此乎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题为“海塘记”,主要篇幅却用来叙述作者与筹建海塘的顾景初“从容言天下事”,在肯定谢景初言行的同时,也侧面反映了作者的为政思想。

B.作者写作本文一是为了完成谢景初所托,二为记取谢景初之言留存后人深思。

C.谢景初认为,兴修水利、治理农桑以及兴办学校、使百姓相习礼乐,这是地方官的两件大事,作者深以为然。

D.谢景初急民之困的为官之道与世吏之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因而,作者认为宋代近百年来教化不行的原因就在于官吏们的不作为。小题4:作“/”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善 夫 仁 人 长 虑 却 顾 图 民 之 灾 如 此 其 至 其 不 可 以 无 传 而 后 之 君 子 考 其 传 得 其 所 以 为 其 亦 不 可 以 无 思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 (3分)

(2)治学者以教养县人之子弟,既又有堤之役,于是又信其言之行而不予欺也已。(4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善夫/仁人长虑//却顾图民之灾/如此其至/其不可以无传/而后之君子考其传/得其所以为/其亦不可以无思(3分,“长虑”可断可不断,其它断错或漏断1处扣1分,扣完为止)

小题5:(1)(3分) 他出任知县,并没有自恃有才而忽视百姓们急需的问题。(采分点:“以”、“忽”、“急”)

(2)(4分) 管理(办学聘请)学者来教化平民子弟,接着堤坝又完工了。由此我相信了,他的言行都是一致,并没有欺骗我。(采分点:“治”、“信”、提宾句式)

小题1:

题目分析:C过:探望,拜访。本题考查理解实词的含义,理解诗词要依据语境、词性等。例如:夫过有厚薄,则刑有轻重。过:错误,过失。

小题2:

题目分析:B.以:用,介词。 A.“之”:第一句中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句中为代词,作“有”的宾语。C.“为”:第一句中为动词,“做”;后一句中为介词,与“所”组合表被动。D.“其”:第一句中表反问语气词,“难道”;第二句中表揣测语气词,“大概”。

小题3:

题目分析:D“作者认为”有误,应该是“谢景初认为”。

小题4: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断句,实际上考查学生理解翻译句子的能力。原文为:善夫!仁人长虑却顾图民之灾,如此其至,其不可以无传。而后之君子考其传,得其所以为,其亦不可以无思。

小题5: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语句要通顺,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特殊句式要体现出来。注意下列词语和句式:(1)“以”、“忽”、“急”,(2)“治”、“信”、宾语前置句(不予欺也)。

附【参考译文】

从云柯乡往南,到某一处,有一道几尺宽的堤坝,截断了海水潮汐,使其无法涌入两边的农田,这是姓谢的知县为政时修造的。堤坝修建完成,谢知县写信给我,拜托我记下修建这座堤坝的始末,信中写道:“(你的文章)使后人(对这堤坝)可以有据可考,就算我卸任之后(堤坝)也不会就此毁坏。”谢知县,是阳夏人,字“师厚”,“景初”是他的名。他的祖上以文学闻名天下,后来接连几代人地位显贵,到了景初这代,已经是以文才著称的显贵世家了。他出任知县,并没有自负才能而忽视百姓们急需的问题。刚开始修建堤坝时,正是丁亥年十一月,他能够不畏冰雪严霜的寒冷,亲自到场鼓励百姓努力劳作、治理水患,他又能让老百姓个个互相劝勉而跟随他,甚至忘记了劳作的辛苦,于是没有过多久,堤坝就建成了。他仁爱百姓的心思,在这件事上已经彰显得很明显了,但是他依旧不满足于此,又考虑着把这事告知后人,让后来者继续将这座堤坝保护完好,好让堤坝永世长存。好啊,仁者深谋远虑却又能够为百姓兴除灾害,像他这样的人,事迹不可以不流传下去。而后世的君子,考查谢景初其人,知道这他做的事,他们也不可能没有触动。

之前我因为有事经过余姚这个地方,他来拜访我,和我侃侃谈起天下之事。谢景初说:“真理宏大而隐秘,圣人们只知道万物是这样却都不知道万物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难以通晓的地方。那些详细的政事治理教条法律,凡是和人扯上边的,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这是比较容易为人知晓的表象道理。疏通道路河流,治理农田桑园,修建防护的堤坝沟渠来抵御旱涝灾害;兴建学校,让百姓能够在学校学习礼乐之道,用(圣人之道)感化收服百姓,这更是老百姓急需的,这些都是明显而易知的。现在这些当官的,那些愚蠢的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而那些所谓有才能的,做事必定出奇招来博得声威,以求惊动世人,至于那些将精力花在对付公文之上的官员,居然反过来说,古人说的那些急百姓所急的事情,我没时间去做;我曾经去做了,但是力量有所不及,一万人之中有一个人做了,功绩不足以名扬于世,却被称为有才能。啊,这也真是令人感叹了。治理天下国家将近百年了,但是以德化民、追求太平治世这种事业却没有实现,难道不是出自这些原因吗?”我认为他的话非常正确。不久后听说他当了知县,到任后就在江河上修建桥梁,办学聘请学者教化平民子弟,接着堤坝又完工了。由此我相信了,他的言行都是一致,并没有欺骗我。为他写文记述修建堤坝之事,趁机写了他说过的言论始末留存,以告知后来之人。庆历八年七月七日记。

单项选择题 A1/A2型题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