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洪涝灾害频繁是中 * * 的心腹大患。近年发生的特大干旱、洪涝灾害、严重山洪泥石流,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 * *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就是以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文件发布后,H省决定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开展了下列活动。展开了水利普查:决定对市内所有河流湖泊、水利工程、重点经济社会取用水户以及水利单位进行调查,以掌握基本水情。在普查过程中,存在两个方面问题:一方面,一些普查对象缺乏义务意识,不够主动配合普查人员提供准确真实的数据;部分调查对象有思想顾虑,担心提供的资料泄露或被有关部门作为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甚至有个别普查对象为了自己利益,弄虚作假,编造篡改普查资料;另一方面,个别基层政府对水利普查宣传不够,对普查员选拔不严,培训不力,工作流程不落实;缺乏监督,存在虚报、瞒报普查数据现象。初步制定了水利建设资金预算方案:H省5公里以上的3917条河流进行全面治理,预算建设资金总额117亿元。其中:财政计划投入61亿(含中央和地方财政),水利债券10亿,商业银行贷款13亿,土地出让金10亿,洪水保险资金6亿,信托投资3亿,引进外资3亿,剩下的资金缺口将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

(1)对于水利普查中存在的问题,从政治生活角度你认为应如何解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锁定水利改革发展,请分析其历史唯物主义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H省水利建设筹资模式的特点,并说明水利建设的经济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公民要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履行义务,为水利普查提供准确真实的数据;公民要坚持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不得为了自己利益,编造篡改普查资料,给国家和社会发展带来损害。②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以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搞好水利普查;政府要行使经济职能,为水利普查制定方案、提供经费、加强监管。行使文化职能,组织学习培训,加强宣传。行使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保护普查对象的合法权益。对普查获得的信息要依法保密,不得作为对普查对象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对普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违法违规和弄虚作假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央一号文件锁定水利改革发展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对我国基本国情水情和近年自然灾害作出的选择。②价值选择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实现人水和谐,遵循了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洪涝灾害频繁是中 * * 的心腹大患,水利改革发展关系到防洪、供水和粮食安全,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水利建设属于物质资料的生产,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体现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对人民群众负责。

(3)①突出了国家财政在保障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发挥了财政资金为主体多种筹资方式的作用,政府债券、商业银行贷款、保险资金、信托投资、土地出让金、外资、社会资金对水利建设筹资起了重要作用。②水利建设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加强水利建设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农田水利建设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加强水利建设有利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水利具有很强的基础性、战略性,加强水利建设投入有利于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促进就业,扩大内需。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 * * 道题。

几年前我在庐山旅行的时候,常常能在荒岭草径边看到房屋的废墟,断壁残垣显示出它们曾经是一座座精雅别墅的所在,而不是当地山民的房舍。不知是哪些富有的雅士诗兴突发,要在这儿离群索居,独享自然。然而,最终他们都没有久住,我想多半是因为无法消受荒山夜雨时可怖的氛围。

去年我遇到一位美国教授,闲谈间竟也提到了夜雨。教授说,他也深深地迷恋着这种诗意,所以特意在城郊的山顶选了一间考究的白木房子,只要有夜雨袭来,他就立即驾车上山。

他邀请我到他的白木房子里住几天,我至今未去,但完全能想象,他对夜雨的领受与我的感悟大为逆反。苦旅的狼狈不见了,荒寂的恐怖不见了,只是在紧张生活的空闲,读一首诗,亲抚一下自然,一切都是那样的轻松和潇洒。

在这里,我们显然遇上了一个美学上的麻烦。某种感人的震撼和深厚的诗意似乎注定要与艰难相伴随。当现代交通工具和营造手段使夜雨完全失去了苦涩味,其间的诗意也就走向浮薄。我至今还无法适应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加上火车、汽车和高压电线,尽管我对这种文明毫无推拒之意。去一趟四川恨不得能买到当天的飞机票。但家中挂的却是一幅描尽山道奇险、步履维艰的“蜀山行旅图”。在灯光灿烂的现代都市街道上驾车遇雨,实在是谈不上多少诗意的,只有一次在一个海滨,天色已晚,瓢泼大雨就像把我们的车掉进了大瀑布的中心,司机完全认不得路了,一路慌乱地在水帘和夜幕间转悠,事后倒觉得有了点诗意,原因也许正是碰到了自然所给予的艰难。

在与自然周旋的漫漫长途中,有时自然的暴力会把人完全吞没,如地震,如海啸,如泥石流,人一时还很难从中提取出美。人至少要在有可能与自然对峙的时候才会酿造美。在这种对峙中,有时人明确无误地战胜了自然,例如汽车、电灯、柏油路的出现,产生了一种轻松愉悦的美:有时人与自然较量得十分吃力,两相憋劲,势均力敌,那就会产生峻厉、庄严、扣人心弦的悲剧美。由于这种美衬托了人类严峻的生存状态,考验了人类终极性的生命力,因此显得格外动人心魄。人类的生活方式可以日新月异,但这种终极性的体验却有永久价值。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吧,历史上一切真正懂艺术的人总会着迷于这种美学状态,而希腊悲剧乃至种种原始艺术总是成为人类不衰的审美热点。过于整饬、圆熟的审美格局反射了人对自然的战胜状态和凌驾状态,可以让人产生一种方便感和舒坦感,却无法应对一种生命考验。因此,欧洲启蒙主义的大师们不赞成法国古典主义的大统一,不赞成把人类的社会生活和艺术生活都处理成凡尔赛宫园林一般的规整。他们呼唤危崖、怒海、莽林,呼唤与之相对应的生命状态。这便是他们心中的诗意,狄德罗甚至直接地说:人类生活越是精雅,文明就越缺少诗意。难道是他们在抵抗现代吗不,他们是启蒙者,分明启蒙出一个活生生的现代。现代,本不是一种文质彬彬的搭建,而是人类的原始创造力的发展。

因此,再现代的人也愿意一再地在“蜀山行旅图”中把延绵千年的生命力重温一遍,愿意一再地品味苦涩的夜雨,然后踩着泥泞走向未来。

第四段中()是作者强调的“诗意”所产生的关键。

A.艰难

B.浮薄

C.巴奇险

D.慌乱

单项选择题